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坐姿長期不當小心頸椎生理曲線消失


 年輕人因頸椎不適引起的頭暈、脖子僵硬、手麻,很多人已經見怪不怪,若是到醫院拍片檢查,報告上經常看到這么一句話:頸椎生理曲線消失(或頸椎生理曲線變直)。生理曲線消失是什么意思呢?一起來聽聽專家的解說。
  椎生理曲消失容易頭暈
  頸椎生理曲線變直(生理曲線消失),顧名思義,就是脖子變直了。人體的脖子,從側面看似乎是直的,其實包繞於內的頸椎并不是直的,而是在其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生理弧度,在醫學上把這一向前的弧形凸起稱為頸椎的生理曲度。頸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頸椎的彈性,減輕和緩沖重力的震蕩,防止對脊髓和大腦的損傷。
  年輕人頸椎生理曲度消失的出現與生活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如當人體長期坐姿、睡姿不良,或畸形頸部扭傷、頸肩部肌縴維組織炎等,頸椎的前凸可逐漸消失,甚至可變直或呈反張彎曲,即向后凸,這就造成了壓迫神經導致腦供血不足等現象,容易出現頭暈等症狀。
 

 治
法可以

  治療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方法都有哪些呢?專家介紹,牽引療法對於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該方法的作用機理表現為以下几點:1、增寬椎間隙、恢復頸推的穩定性及其正常生理功能;2、緩解肌肉痙攣,剝離、松解粘連組織,消除炎症、水腫;3、牽開嵌頓的關節囊,以促進椎體滑脫和鈎椎關節錯位的整復;4、增大推間孔、椎間隙,牽開有皺褶或骨化的韌帶,使受壓的神經根、脊髓得以緩解,改善其血液供應,有助於神經組織功能的恢復;5、牽引后每個椎間隙可增寬2.5-5毫米,有利於突出椎間槃(髓核及其縴維環組織)復位;6、牽開迂曲的椎動脈,恢復頸椎與椎動脈長度的比例關系,保持推動脈通暢,維持正常腦血液供應,恢復正常腦組織功能。



 
 保健 :如何保持良好的坐姿睡姿

  第一點是治頸椎病最佳方法中,頭部姿勢很重要。在坐姿上盡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頭部略微前傾,保持頭、頸、胸的正常生理曲線;尚可升高或降低桌面與椅子的高度比例以避免頭頸部過度后仰或過度前屈;此外,定制一與桌面呈1030度的斜面工作板,更有利於坐姿的調整。
  第二就是應在12小時左右,有目的地讓頭頸部向左右轉動數次,轉動時應輕柔、緩慢,以達到該方向的最大運動范圍為准;或行夾肩運動,兩肩慢慢緊縮35秒鐘,爾后雙肩向上堅持35秒鐘,重復68次。廣大白領治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方法就是,大家也可利用兩張辦公桌,兩手撐於桌面,兩足騰空,頭往后仰,堅持5秒鐘,重復35次。
  ①選擇合適的枕頭。合適的枕頭對預防和治療有重要的意義。一般仰臥者枕高一拳,側臥者枕高一拳半,約10釐米左右。枕芯裝填量要適當,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彈性。彈性過大的枕頭容易造成頸部肌肉的疲勞和損傷。
  ②防止外傷與落枕。平時應防止頸部外傷及落枕,以免頸椎韌帶損傷,使頸椎的穩定性受到破壞,進而誘發或加重頸椎病。
  ③加強頸部的鍛煉。加強頸部鍛煉可以預防和延緩頸椎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來源﹕健康頻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