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一個誤區經常做夢的人睡眠質量不好,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好的營養,然而中醫認為睡覺常做夢的人更健康,為什麼呢,詳細如下,科學解說做夢為何更健康。

《蝙蝠俠》導演諾蘭最近的一部電影《盜夢空間》在全球熱映,引發有關夢境與睡眠的一系列熱門話題。每個人都會做夢,每個人都想知道,夢究竟是怎麼回事。你是否想過,自己的夢境隱藏著身體的秘密呢——
人人有夢,夜夜必夢
“每個人每天至少要做2~6個夢。”江蘇省蘇州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心理生理學、催眠專家陳錫林告訴筆者,“人人有夢,夜夜必夢”是現代心理生理學得出的科學結論。也就是說,儘管你今早起來大腦中空空如也,以為自己一夜無夢,實際上,夢已經悄悄地來過,又悄悄地走了,沒有在你的意識中留下痕跡。
為什麼我們有時知道自己做了夢,有時卻不知道?陳錫林說,這和你醒來的時間有關。按照對腦電波的分析,人的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兩種。剛剛入睡時,處在慢波睡眠中,然後慢慢進入快波睡眠。慢波睡眠也叫無夢睡眠,是對肌肉和身體各個系統疲勞的調整,對於增高和生長有很大意義。而快波睡眠才是真正讓大腦休息的睡眠,也叫有夢睡眠。這時,負責邏輯思維、白天最辛苦的左腦幾乎不工作了,負責情感思維的右腦接了左腦的班。夢,就在右腦中產生了。

在漫長的一夜中,慢波和快波睡眠循環往復地交替。先是80~120分鐘的慢波,接著是20~30分鐘的快波,然後再是慢波、快波……循環4~5個週期,大約是6~12小時,恰好一夜,所以人的夢也是反復出現的。如果你醒來時正好處於快波有夢睡眠中,就會依稀記得自己做了夢;但如果醒在慢波無夢睡眠中,就會認為自己一夜無夢。
做夢是健康的標誌。研究發現,人在做夢時腦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謝水平都比不做夢時高,這是腦功能更強的標誌。如果一個人完全不做夢,那說明他的右腦肯定出了問題。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說,只有植物人和癡呆症患者是不做夢的。英國研究發現,當一些病人頭昏頭痛,並稱好久沒做夢時,他們都有輕度腦出血或長有腦腫瘤。此外,美國研究指出,人在做夢時,會產生一種來自骨髓和淋巴結的物質,它有預防疾病的功效。日本研究表明,夢多的人,體內會產生大量有夢催眠肽,它能讓人延年益壽。
夢中沒有語言和顏色
“你知道'冰山理論'嗎?”陳錫林說,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個小小的山尖,而它隱藏在水面之下的龐大身軀,則代表著人的無意識和潛意識。人做夢時,就像冰山一樣,思維搖擺、浮蕩在意識、無意識和潛意識之間。人的前1/3夢境在意識和無意識裡,反映的是睡前24~48小時的生活;中1/3夢境在無意識裡,反映的是上周和上個月的生活;後1/3夢境在無意識和潛意識裡,反映的是一生的經歷。在夢中,所有你以為忘記的、潛意識中的愛與恨,都可能向意識中衝撞,重新在夢境中以不同的面目表現出來。

做夢就像是拿了你左腦中的所有記憶,在右腦中重新洗牌。由於右腦是沒有時間順序、沒有邏輯、沒有語言,只憑直覺和感悟的,因此記憶中的事被打亂,在夢中,你可能一會兒上山、一會兒下海,一會兒和朋友在一起,一會兒和家人在一起。王國榮說,夢中沒有語言,或語言很少;也沒有顏色,即使有也很單調。而且不知有人注意到沒有,夢中人不可能唱歌。這是因為,語言、顏色、記住歌詞,這些都屬於左腦邏輯思維的內容,做夢的右腦不能完成。
國際夢境研究協會曾將人的夢分為12個類型,分別是:遇到追擊、受傷、遇險、丟失重要物品、考試、高空墜落、出醜、遲到、電話斷線、災難、迷路、死人。王國榮認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夢確實是有類型的。比如男人經常做被人追殺、格斗等暴力的夢,與其參與社會競爭多有關;女人夢見花、草、動物、雲彩等物體比夢見人多,因為她們的神經更敏感;老年人常做和死去的親人見面的夢,恰恰說明他們潛意識中對死亡的恐懼;小孩常夢見自己從高處落下或飛翔,一方面表明他們在生長,另一方面表明他們有很多夢想,在現實中受到製約。
關於夢的疑問
老做噩夢是身體有病嗎?

夢確實和疾病有一定的聯繫。陳錫林說,比如有膽囊炎的人,可能會夢到心髒病發作,因為膽囊和心臟處於同一個神經上;有肺病的人,常常夢見胸部受壓;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容易夢見被追趕。老年人夢見有人追逐,自己身體歪斜扭曲、醒後心有餘悸,可能與心腦供血不足有關;青年人夢見吃飯、飲酒,可能是潰瘍病的先兆。
夢和現實是相反的嗎?
陳錫林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這樣的。因為夢反映的是心底最直接的願望、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最典型的例子是肚子餓時會夢到紅燒肉,寒冷時會夢到熊熊的火堆。抑鬱症患者的夢都是很開心的,因為他們在白天非常痛苦;一旦他們夢裡變得痛苦了,就說明身體就要康復了。

我們能進入別人的夢嗎?
《盜夢空間》中,由於能進入別人的夢,使盜夢者擁有了改變別人思維的能力。陳錫林說,其實現實中,催眠師做的正是這樣的事。催眠控制的是一個人的注意力,當注意力變窄時,人就會進入睡眠狀態,但聽覺還和催眠師的語言相聯繫。催眠師通過語言和夢境中人的潛意識交流,把他無序的夢引導成有序的,達到調整心理的目的。
最後,陳錫林提醒大家,貿然將一個正在做夢的人叫醒是件“危險”的事,因為夢和現實的反差越大,對人情感的衝擊就越大,會對他造成驚嚇。平時喊醒一個人,動作一定要輕柔。可以先判斷他是否在夢中。由於做夢處於快波睡眠期,也叫快速動眼期,所以一個人的眼皮如果在動,就說明他正在夢中。

《蝙蝠俠》導演諾蘭最近的一部電影《盜夢空間》在全球熱映,引發有關夢境與睡眠的一系列熱門話題。每個人都會做夢,每個人都想知道,夢究竟是怎麼回事。你是否想過,自己的夢境隱藏著身體的秘密呢——
人人有夢,夜夜必夢
“每個人每天至少要做2~6個夢。”江蘇省蘇州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心理生理學、催眠專家陳錫林告訴筆者,“人人有夢,夜夜必夢”是現代心理生理學得出的科學結論。也就是說,儘管你今早起來大腦中空空如也,以為自己一夜無夢,實際上,夢已經悄悄地來過,又悄悄地走了,沒有在你的意識中留下痕跡。
為什麼我們有時知道自己做了夢,有時卻不知道?陳錫林說,這和你醒來的時間有關。按照對腦電波的分析,人的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兩種。剛剛入睡時,處在慢波睡眠中,然後慢慢進入快波睡眠。慢波睡眠也叫無夢睡眠,是對肌肉和身體各個系統疲勞的調整,對於增高和生長有很大意義。而快波睡眠才是真正讓大腦休息的睡眠,也叫有夢睡眠。這時,負責邏輯思維、白天最辛苦的左腦幾乎不工作了,負責情感思維的右腦接了左腦的班。夢,就在右腦中產生了。

在漫長的一夜中,慢波和快波睡眠循環往復地交替。先是80~120分鐘的慢波,接著是20~30分鐘的快波,然後再是慢波、快波……循環4~5個週期,大約是6~12小時,恰好一夜,所以人的夢也是反復出現的。如果你醒來時正好處於快波有夢睡眠中,就會依稀記得自己做了夢;但如果醒在慢波無夢睡眠中,就會認為自己一夜無夢。
做夢是健康的標誌。研究發現,人在做夢時腦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謝水平都比不做夢時高,這是腦功能更強的標誌。如果一個人完全不做夢,那說明他的右腦肯定出了問題。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說,只有植物人和癡呆症患者是不做夢的。英國研究發現,當一些病人頭昏頭痛,並稱好久沒做夢時,他們都有輕度腦出血或長有腦腫瘤。此外,美國研究指出,人在做夢時,會產生一種來自骨髓和淋巴結的物質,它有預防疾病的功效。日本研究表明,夢多的人,體內會產生大量有夢催眠肽,它能讓人延年益壽。
夢中沒有語言和顏色
“你知道'冰山理論'嗎?”陳錫林說,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個小小的山尖,而它隱藏在水面之下的龐大身軀,則代表著人的無意識和潛意識。人做夢時,就像冰山一樣,思維搖擺、浮蕩在意識、無意識和潛意識之間。人的前1/3夢境在意識和無意識裡,反映的是睡前24~48小時的生活;中1/3夢境在無意識裡,反映的是上周和上個月的生活;後1/3夢境在無意識和潛意識裡,反映的是一生的經歷。在夢中,所有你以為忘記的、潛意識中的愛與恨,都可能向意識中衝撞,重新在夢境中以不同的面目表現出來。

做夢就像是拿了你左腦中的所有記憶,在右腦中重新洗牌。由於右腦是沒有時間順序、沒有邏輯、沒有語言,只憑直覺和感悟的,因此記憶中的事被打亂,在夢中,你可能一會兒上山、一會兒下海,一會兒和朋友在一起,一會兒和家人在一起。王國榮說,夢中沒有語言,或語言很少;也沒有顏色,即使有也很單調。而且不知有人注意到沒有,夢中人不可能唱歌。這是因為,語言、顏色、記住歌詞,這些都屬於左腦邏輯思維的內容,做夢的右腦不能完成。
國際夢境研究協會曾將人的夢分為12個類型,分別是:遇到追擊、受傷、遇險、丟失重要物品、考試、高空墜落、出醜、遲到、電話斷線、災難、迷路、死人。王國榮認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夢確實是有類型的。比如男人經常做被人追殺、格斗等暴力的夢,與其參與社會競爭多有關;女人夢見花、草、動物、雲彩等物體比夢見人多,因為她們的神經更敏感;老年人常做和死去的親人見面的夢,恰恰說明他們潛意識中對死亡的恐懼;小孩常夢見自己從高處落下或飛翔,一方面表明他們在生長,另一方面表明他們有很多夢想,在現實中受到製約。
關於夢的疑問
老做噩夢是身體有病嗎?

夢確實和疾病有一定的聯繫。陳錫林說,比如有膽囊炎的人,可能會夢到心髒病發作,因為膽囊和心臟處於同一個神經上;有肺病的人,常常夢見胸部受壓;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容易夢見被追趕。老年人夢見有人追逐,自己身體歪斜扭曲、醒後心有餘悸,可能與心腦供血不足有關;青年人夢見吃飯、飲酒,可能是潰瘍病的先兆。
夢和現實是相反的嗎?
陳錫林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這樣的。因為夢反映的是心底最直接的願望、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最典型的例子是肚子餓時會夢到紅燒肉,寒冷時會夢到熊熊的火堆。抑鬱症患者的夢都是很開心的,因為他們在白天非常痛苦;一旦他們夢裡變得痛苦了,就說明身體就要康復了。

我們能進入別人的夢嗎?
《盜夢空間》中,由於能進入別人的夢,使盜夢者擁有了改變別人思維的能力。陳錫林說,其實現實中,催眠師做的正是這樣的事。催眠控制的是一個人的注意力,當注意力變窄時,人就會進入睡眠狀態,但聽覺還和催眠師的語言相聯繫。催眠師通過語言和夢境中人的潛意識交流,把他無序的夢引導成有序的,達到調整心理的目的。
最後,陳錫林提醒大家,貿然將一個正在做夢的人叫醒是件“危險”的事,因為夢和現實的反差越大,對人情感的衝擊就越大,會對他造成驚嚇。平時喊醒一個人,動作一定要輕柔。可以先判斷他是否在夢中。由於做夢處於快波睡眠期,也叫快速動眼期,所以一個人的眼皮如果在動,就說明他正在夢中。
來源﹕健康頻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