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食品安全」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食品安全」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1日星期三

食品大事回顧:盤點2013年食品行業之“最”

伴隨著擔憂、喜悅、憤怒、歡樂等各種情緒,2013年步入尾聲,回顧今年,各位讀者可有對某些事件特別深刻?本期優食家,記者特別整理回顧了年內食品行業的各種大事,或有趣、或土豪、或鬧心、或烏龍,讓我們以回顧、思考迎接2014年。
2013年食品行業之“最”


食品大事回顾:盘点2013年食品行业之“最”


食品大事回顧:盤點2013年食品行業之“最”
最鬧心超標案:
國內多省大米“鎘”超標
今年5月,廣東省食安辦公佈10地市上報的大米質量安全摸查工作,被檢測的大米中,共120批次被檢測出重金屬鎘超標,這些大米的生產企業分佈於廣東、湖南、
廣西、江西等多地,事件引起全國性關注。
按食品安全標準規定,大米及米製品的鎘檢測標準值應當≤0.2mg/kg,但超標的產品鎘實測值多為0.21 mg/kg -1.12mg/kg,最多超標近6倍。
事件引發國內對我國土壤污染形勢的討論,根據中國水稻研究所與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2010年發布的《我國稻米質量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稱,我國1/5的耕地受到了重金屬污染,其中鎘污染的耕地涉及11個省25個地區。
在湖南、江西等長江以南地帶,這一問題更加突出。


食品大事回顾:盘点2013年食品行业之“最”


食品大事回顧:盤點2013年食品行業之“最”
最毒“生薑門”:
毒生薑致下半年姜價飛漲
今年中,媒體曝光生薑種植大省的薑農使用一種名為“涕滅威”的劇毒農藥種植生薑,以減少蟲害影響。
但此農藥50毫克就可致一個50公斤重的人死亡,雖然包裝有提示不能直接用於蔬菜、瓜果,但現實中薑農仍照用不誤的問題。
事件曝光後,惹起全國各地對“涕滅威”成分的檢測,在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就曾連續檢出並銷毀兩噸山東毒生薑,此外,在佛山、深圳、杭州也被檢出有毒
姜流入。
在事件之後,廣州生薑價格開始飆升,根據廣州價格信息網11月通報的結果,部分市場的生薑價格已經到了20元/公斤,較6月時上漲了約1倍。
2013年食品行業之“最”



食品大事回顾:盘点2013年食品行业之“最”

食品大事回顧:盤點2013年食品行業之“最”
最激“口水”戰:
農夫山泉與《京華時報》“掐架”
今年4月《京華時報》報導,農夫山泉產品瓶身標識的瓶裝飲用天然水浙江省地方標準(DB33/383-20​​05)是屬地方標準,該標準關於有害物質的限量甚至比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5749-2006)還要寬鬆。
對於媒體報導,農夫山泉通過官方微博高調回應,否認相關報導並聲稱產品質量高於國家現有的任何飲用水標準,更直指有關報導由其競爭對手、華南知名水企“策劃”的,
隨後在各大媒體開始大篇幅的廣告轟炸。
與此同時,《京華時報》以28天發布67個版面的報導死磕農夫山泉,要求對方正面回應報導指出的問題。後來農夫山泉除了向法院提請起訴《京華時報》要求索賠外,還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舉報其虛假報導。
雖然目前事件仍未有定論,但這也可算是企業與媒體間最激烈的“口水”戰了。
最穿越角色:
飲料巨頭娃哈哈
跨界試水商業、白酒
去年底開出第一家杭州娃歐商場後,今年娃哈哈在跨界商業發展上鉚足了勁,對此,外界對此的質疑聲不斷,但前首富宗慶後卻非常堅持,並在今年7月再高調宣布要在明年開出5-10家商場,3-5年內開設100家商場。一、二、三、四線城市齊頭並進、自建與租用商場相結合、以國際精品商場、兒童專用商品商場及吃喝玩樂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的形式,快速推進娃哈哈零售業的發展。
據報導,其在山西的首家商場也將於明年開業。
除了進軍商業外,今年娃哈哈還跨界“飲酒”,今年11月,娃哈哈與貴州省政府簽訂150億元戰略合作協議,獲得在茅台鎮的2000畝工業園,打造基酒基地、包裝車間,建立銷售公司總部。
不過,此舉同樣受到外界的質疑。
最“狠”承諾:天地壹號陷入勾兌門
今年8月,本地飲料企業天地壹號被媒體指常年使用儲存不當或發生質變的隔年濃縮蘋果汁為原料,製作主打產品—蘋果醋飲料,併其涉嫌使用“三精一水”勾兌蘋果醋。
對報導,天地壹號董事長陳生馬上放出狠話,“要是誰能有本事在天地壹號裡檢測出醋精,我就把公司送他”,並一再承諾“車間沒有一滴醋精”。
最烏龍事件:恆天然肉毒桿菌事件
事件經過:今年8月,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公佈了可能使用受肉毒桿菌污染的新西蘭恆天然集團產品的企業名單,當中包括多美滋公司。隨後多美滋立即主動發出召回通知,召回相關產品。同樣因使用恆天然奶源存在潛在安全風險的可瑞康、雅培等知名品牌奶粉,也啟動了召回程序。然而,事隔近一月後,新西蘭方面卻通報稱,事件中發現的細菌並非可能致命的肉毒梭狀桿菌。
雖然肉毒桿菌事件最終被證明是“擺烏龍”,但多美滋等知名洋奶粉的品牌形象及銷量卻因此大受影響。
記者點評:恆天然事件雖然烏龍,也曾令熱衷新西蘭洋奶粉的消費者一度放棄使用新西蘭奶源的奶粉,但事件最終結果的出爐不但令消費者對新西蘭奶粉的品質再度放心,也令他們對相關企業的主動通報、緊急召回及展示質控等行為感到安心。記者從該事件涉及企業多美滋處獲悉,為了重新贏回消費者的信任,多美滋已投入巨資,希望通過七大標準、監控與措施全方面向消費者展示每一罐多美滋產品的質量與安全; “產品追溯系統”也將於明年初上線,屆時消費者可通過掃描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或輸入產品批號,了解從奶源到成品各關鍵環節信息,而從現在的銷售情況來看,
此舉頗有成效。


食品大事回顾:盘点2013年食品行业之“最”


食品大事回顧:盤點2013年食品行業之“最”
最“土豪”收購案:
雙匯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
今年9月,國內肉製品龍頭品牌雙匯通過雙匯國際成功以逾400億元收購全美最大的生豬及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 Foods),成就中美企業間最大的一筆交易。
本次的收購對象史密斯菲爾德是美國最大的豬肉生產商,主要業務區域在美國、歐洲與墨西哥,擁有Smithfield等多個品牌,截至4月29日的2012年財報顯示,其年收入為131億美元
,淨利潤3.61億美元。
在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不久,雙匯國際又宣布與墨西哥阿爾法集團(AlfaSAB)旗下冷凍食品公司SigmaAlimentos(又稱Sigma)簽訂協議,將聯手以現金收購西班牙食品加工企業mpofrio。有業內人士估計,未來被收購回來的兩家企業將被打包赴港上市。








來源﹕金羊網

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

網售自製食品引安全擔憂多數無衛生監管保證

网售自制食品引安全担忧 多数无卫生监管保证

在網上輸入“自製食品”,數千條相關信息展示著各地特色美食。這些看起來很誘人的特色食物,大多沒有食品衛生監管保證。消費者網購食品安全如何得到保證?
記者隨機在某網購平台上找到一家售賣手工製作江西特產店鋪,淨重100g的袋裝茄子乾售價7塊5。
當記者問道,店裡銷售的食品是否有《衛生許可證》時,賣家直接回复“那您去別家看看吧。”隨後就再無回應了。
對此,網站客服表示,平台審核食品賣家資質,主要依靠的是協議簽署,以此來保證食品安全,如有投訴等問題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客服:如果說賣家是要發布食品類的寶貝的話,都必須簽署這個賣家承諾書。
一旦有買家投訴,我們會追究這個賣家相關法律責任。
網上所刊載的自製食品圖片往往非常誘人,讓消費者有極強的購買衝動。
但是當“美味遭遇安全”時,消費者又該如何選擇?
消費者一:我可能去買,就是自製的臘腸啊或者農家樂那些東西,但我一般情況下,不會問他有沒有生產許可證。
消費者二:我肯定不會去買,最主要的還是擔心食品安全。
消費者三:買過,說實話,我不是很擔心。
因為就算是大廠家生產的,也未必會嚴格遵守。



據了解,目前自製食品在網上買賣並沒有監管,消費者一般也不會問及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問題。曾在網上售賣自製蛋糕的小余告訴記者,“作為創業者,覺得很矛盾,既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監管,為其提供相關證件,提高店鋪信譽,增加人氣;又擔心一旦監管起來,會增加小本經營的負擔。”
記者查閱相關法律法規發現,在10月底公開徵求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應當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並承擔食品安全
管理責任;未履行法定義務,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並先行賠付。
中國消費者維權律師團胡鋼律師表示,《送審稿》正在徵求意見中,待最終通過後,將以正式法律文本的形式規範網絡環境下的食品安全問題,有望破除消費者顧慮。
胡鋼:實際上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開了家公司,只要出了問題,都拿你這個電子商務平台說事兒。這一點極大的規範了網絡環境下的食品安全工作。




來源﹕中國廣播網

2013年9月10日星期二

餐館裏8個黑幕 週一食材最不新鮮


    餐館現在已經成為上班族一日三餐的依託,方便省時的快餐生活讓我們省了不少心。可是,面前秀色可餐的食物真的如我們所見的那樣衛生乾淨新鮮嗎?下面為你揭曉餐館美食隱藏的8個黑幕。

    秘密一:滋補湯基本沒營養

    說現在餐館裏的滋補湯九成九都是假的,一點兒也不誇張。別看功能表上寫著天麻、當歸、乳鴿、甲魚等補品,再配上少則58元、68元,多則幾百元的高價,裏面卻基本沒營養。

    名目繁多的湯都是用最便宜的大棒骨熬製的湯底做成。那些豬蹄啊、乳鴿啊也是事先煮好,然剁塊放入冰箱冷凍,需要端給顧客的時候,就把肉塊和藥材一起加入湯底,利用藥材的氣味掩蓋豬骨湯的腥味,就可以變化出各種各樣的高價湯了,湯裏經常會用到味重的中藥,比如黨參、當歸等,就是為了給東加味。再者,這些中藥材也基本不是正經藥店買來的。

    專家支招:湯煲得太久反而營養盡失,餐館裏的湯,都是一煲好幾天,裏面有的只是高脂肪、高嘌呤,還是少喝為妙。在餐館就餐時,不妨點現做的西湖牛肉羹、豆腐湯、番茄雞蛋湯等家常湯。若是宴請,也可以點銀耳羹等,反而更健康。

    秘密二:活魚活蝦走過場,死魚死蝦全上桌

    一桌菜裏,最提檔次的就是魚蝦等海鮮。點餐後,總有服務員拿網兜撈出一條活蹦亂跳的魚,讓顧客過目。可是,真正上桌的,還是你看到的那條魚嗎?其實在很多餐館,那幾條活蹦亂跳的魚就是展示品,上桌的都是死魚死蝦。從事餐飲工作20多年的人員說,一般的餐館,海鮮類的流水量並不會太大,但是又必須買鮮活的撐門面,那剩下的死魚,就被不知不覺端上了飯桌。

    專家支招:總體來說,想吃新鮮的海鮮,最好選擇專賣海鮮的酒樓或人流量大的餐館,在這些地方水產品流動快,吃到不新鮮的概率要低。

    秘密三:海鮮賣的全是水

    說起現在餐館賣海鮮短斤缺兩的問題,一般來說,買一斤能給夠八兩就不錯了。有些不地道的餐館,說是一斤其實也就五六兩。

    一般人覺得海鮮利潤高,其實並非如此。酒樓賣388元一斤的龍蝦,很可能進貨價就要200多元,再加上租金和人工成本,賣388都未必有得賺,所以只能在秤上做文章。300多一斤的龍蝦,短一兩就是30多,而且,這部分可都是純利潤。

    專家支招:宴請時點海鮮是為了檔次,一般人也不好意思計較分量,而餐館就是抓住消費者的這種心理,才敢堂而皇之地短斤缺兩。自家人如果想吃海鮮,可以點按個收費的,比如扇貝、大蝦等,價錢比較透明。

    秘密四:“秀色”並不“可餐”

    為什麼一些餐館中的肉菜顏色鮮艷呢?原來許多餐館中的肉使用了發色劑———亞硝酸鹽。根據國家標準規定,亞硝酸鹽可用於火腿腸等熟食製品中,但對於餐館用來炒菜並沒有限制。因此,餐館在炒肉菜前,會對肉製品“潤色”,這樣炒出來的肉質鮮嫩,顏色也很好看。有一些餐館製作的“三黃雞”也會加入色素,讓肉看起來更黃。還有一些涼菜,像海帶、海白菜、貢菜等,也是加了相應的合成色素,看上去更加新鮮漂亮。

    專家支招:廚師做出的菜可能比你做的好吃,但食物的顏色是我們無法改變。如果你點的菜肴過於鮮亮,那就很可能是“化粧”過的。現在很多菜譜都帶圖片,那些看起來過於鮮艷的菜,還是少點為妙。


    秘密五:瓶裝飲料最合算

    很多人覺得,平時五六塊錢的飲料一進餐館,身價少說也得10塊錢,點起來太虧。其實不是這樣的,可樂、橙汁等飲料的價格,大家在超市都能看到。雖說到餐館裏漲了價,但其實是最划算的。石萬榮說,餐館的真正暴利來自於鮮榨果汁,這些都是香精勾兌出來的。一個半個水果,加上增稠劑、果味香精,再倒入純凈水,放入榨汁機攪勻,就是以假亂真的鮮榨果汁。

    專家支招:在餐館裏,點瓶裝飲料是性價比最高的。出於健康考慮,還可以點零熱量的茶水。

    秘密六:週一的菜最不新鮮

    如果你認為星期一的餐館不那麼擠,是個絕佳的上館子時間,那就大錯特錯了。

    美國餐飲作家弗朗西斯指出:“星期一去館子,你吃到的可能是週末的殘羹剩飯。”餐館廚房供餐的原則是——先進的貨先賣掉,這代表最舊的材料最有可能上到你的餐桌,這樣他們才有可能在東西壞掉前消耗光。因為供貨商通常在週日休假,星期六早晨他們就完成當周最一批進貨,這意味著星期一上館子時,食材已經放了至少兩天。


    專家支招:選擇那些每天24小時營業的餐館,就不存在這些問題了。

    秘密七:最暴利的菜是土豆絲

    很多人認為餐館裏海鮮最暴利,這就完全錯了。往往越便宜的菜,比如炒土豆絲之類的,利潤空間最大。賣10元一盤的醋熘土豆絲,成本1元都不到,大家想想就知道了。

    專家支招:中等價位的菜,是性價比最高的。

    秘密八:材料越複雜的菜,可能越不新鮮

    餐館處理不新鮮的原料有兩個辦法,一是加重口味,用紅燒、醬燜等做法,掩蓋不新鮮的口感和氣味;二是和其他原料放在一起,甚至把主菜變成配菜。比如炒肉絲一般要用新鮮的肉,但肉末豆腐裏的肉就未必了。還有些海鮮煲、素什錦之類的菜,因為原料複雜,裏面也常常隱藏著幾種不新鮮的原料,消費者往往難以發覺。

    專家支招:多點“簡單”的菜。如果原料只有一兩種,不超過三種,那麼其中就很難混入不新鮮的了。



    來源:愛美網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廣西搜出一批雞爪包裝日期竟為1967年




    夏天到,鮮香辣俱全的袋裝雞爪是南方不少城市夜宵的必備“小菜”,也是不少人喜愛的零食。然而,記者近日釆訪發現,這些色香味俱全的雞爪有可能是來自異國他鄉的“毒藥”,甚至有的已經有几十年“高齡”。
    廣西防城港緊鄰邊境,是境外走私凍品進入國內的重要通道。廣西防城港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副支隊長李劍敏介紹,浙江一帶的一些不法商人通過地下渠道走私入境,并在當地一些食品廠將一些來源不明、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期的凍品隱蔽加工,仿冒多種品牌。




    李劍敏說,走私入境的凍品往往含有大量細菌和污血,不法分子用過氧化氫等漂白劑浸泡,“一則殺菌延長保質期,二則可以去除表面的污漬,讓雞爪顯得又白又大。”據被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交代,如此泡制,可以比常規制法出品的鳳爪更大、更重,通常1公斤雞爪可以泡出超過1.5公斤雞爪。
    此外,今年5月,南寧市警方曾在一窩點繳獲20多噸假冒偽劣鳳爪成品及雞爪、牛百葉、牛黃喉等走私原材料。而在這一窩點的冷藏庫里,民警發現其中一些原材料(雞爪)包裝袋上印制的包裝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資曆”最老的雞爪,包裝日期顯示封存於1967年。
    記者在釆訪中發現,不僅雞爪這樣的“平民”食品衛生狀況堪憂,連熊掌等違法走私凍品衕樣如此。變質發臭的熊掌,通過一些不法飯店酒樓的烹飪技朮加上調味品的功效,成了饕餮食客們口中的“美味”,售價不菲。


    來源﹕廣州日報

    2013年7月8日星期一

    大陸膠原蛋白產品吃了沒用還有害





    「美容、護膚」這樣的產品現在是種類多,概念多,賣的多,買的人也多。這兩年市面上有就一種美容產品賣得比較火,就是能口服的膠塬蛋白,相信也有很多人喝過。這種號稱可以「保濕、緊膚、改善膚質」的產品到底有多火?
    據央視報道,「如今打開電腦,只要輸入「膠塬蛋白」四個字,就能搜到超過20萬件的相關商品,而打開電視推銷膠塬蛋白的各類廣告更是撲面而來。
    膠塬蛋白離不開,還得爭分奪秒地進行補充,那麼這膠塬蛋白是做什麼用的?都有哪些功效呢?銷售人員說膠塬蛋白不僅美容,還能強身,既可外用,又能內服,「已賣38萬瓶」、「狂銷46萬瓶」,種種誘人的字眼打動了不少愛美女士的心,在所謂心動不如行動鼓噪下,她們真的由心動變為行動了。

    消費者「心動不如行動」,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膠塬蛋白的銷售直線上升,一家網店據說銷量最好的一款膠塬蛋白粉一個月就賣出將近
    8000多瓶。買的人為什麼那麼多?商家說這東西有各種神奇的效果,人家明星都拿它來當水喝。但這種東西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就在膠塬蛋白一路高歌之際,網路上出現了一條微博,給這火熱的市場澆下一瓢冷水。這條微博是這樣寫的:「作為一個燒傷醫生,我想我對皮膚和膠塬的瞭解比絕大部分人都多,我可以負責的說,所有口服的膠塬保健品全部是騙人的,無論他宣傳的療效是什麼。」
    寫微博的人是北京積水潭醫院的一位主治醫師,這條微博發出後,短時間內被轉發近6萬次,他的觀點得到了一些同行的支持,他們直唿「大家別再浪費錢了」。
    那麼市場上出售的膠塬蛋白又是用什麼塬料製成的呢?一家專門銷售此類產品的導購小姐說,自己出售的膠塬蛋白來自深海無污染純魚皮,而另一家說他們是從動物身上提取的,深海的魚其實污染非常嚴重,而且成本高,提取出來的量很少。
    縱觀目前的膠塬蛋白市場,所售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內服的,商家們大都宣稱,他們的產品可以直達肌膚,補充營養。而據專家介紹,膠塬蛋白是一種纖維性蛋白質,必須經過人的消化系統的處理,降解成氨基酸之後才能最終被人體吸收,不可能直接進入皮膚,發揮所謂的美容功效。
    其實早在2010年,我國大陸的膠塬蛋白熱還未興起的時候,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已經對膠塬蛋白產品進行了詳細分析,並出具了報告。



    研究表明,人體內部的膠塬蛋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流失,而目前的科技水平很難定向給皮膚進行補充,也就是說皮膚老化是自然規律,所謂口服膠塬蛋白美容,延緩衰老的說法都是商家炒作出來的。
    在專家眼裡,膠塬蛋白的營養價值還不如雞蛋和牛奶,用它來美容其結果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還可能帶來副作用。
    吃這東西其實沒什麼科學道理,不僅吃了沒用,吃不好還有害。有商家說這東西來自深海魚皮,也有的說是從其他動物身上提取的。聽著好像這東西做起來挺費勁,成本也挺高。很多人買的時候也花了不少錢。那這東西到底是個什麼價?到底有多貴?
    在淘寶網上盒裝膠塬蛋白口服液的價格大多都在百元以上,平均每小瓶20元左右。那麼這種口服液的成本究竟有多少呢?記者諮詢了一家膠塬蛋白代加工廠,據說市面上多種膠塬蛋白口服液都是由這家工廠生產,他們提供的膠塬蛋白粉一般是200塊錢左右一公斤。



    200
    元一公斤,也就相當於一克兩毛錢,每小瓶裝8克,這樣算來,一小瓶膠塬蛋白口服液的成本只有16毛錢,如果加上其他環節的費用,一瓶的成本在4塊錢左右。
    加上包裝滿打滿算也才合4塊錢一瓶,可是到了市場上轉眼就賣到二叄十元,一個月就要1968元。導購小姐一再宣稱口服膠塬蛋白的療效顯著,這賣的是葯嗎?怎麼還有療效?記者看到,這種膠塬蛋白口服液的包裝上明確印有"果味飲料"字樣,屬於普通食品。而我國《食品廣告管理辦法》明文規定,食品廣告中不得出現醫療術語。
    另據瞭解,像這樣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的情況遠非個例。在淘寶網上,僅國產膠塬蛋白產品的數量就達300多種,絕大多數都在宣傳補水除皺、美容護膚等功效,它們大多標榜為保健品,而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網站上,只有36種可以稱之為保健產品,只佔總數的10%左右。
    現在看來膠塬蛋白不過是商家進行推銷的概念,靠著忽悠出來的神奇效果,靠著明星代言製造的消費熱點,商家是大賺特賺。近幾年保健品的概念是層出不窮,這個水那個液讓人眼花繚亂,有的是打著科學的旗號,比如安上基因、核酸這樣的字眼;有的是投人所好,比如補腦、補腎、補血、補鈣;有的是量身定做,就比如專門給愛美人士喝的膠塬蛋白。只要能賺錢,只要能忽悠出去讓人買,商家才不管這東西是好是壞。如何治亂,如何讓保健品市場先健康起來,監管部門責無旁貸。

    來源﹕中央電視報導

    2013年7月6日星期六

    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那些致命“毒物”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乎性命,食品安全更大於天。回首過去的2012年,“食”界似乎并不太平,從白酒“塑化劑”到肯德基“速成雞”,“皮革奶”牽出“毒膠囊”,還有不得不提的“黃金大米”,食品安全事件可謂是層出不窮。環球網健康獨家槃點,2012年度食品安全事件中不可不知的十大健康熱詞。
    环球网健康:2012年度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那些致命“毒物”。
     
     
    速成
      201211月,有網絡媒體曝出,肯德基使用“45天速成雞”做原料。卷入其中還有百勝集團和麥當勞。速成雞更被被指多種抗生素;百勝集團被曝有意隱瞞六和雞藥殘超標結果………速成雞能放心吃嗎?
      有專家指出,任何食品都難以保證百分百的安全。藥物一般殘留在脂肪多的地方,雞皮和脂肪最好丟棄。雞胗、雞肝和雞腎等內臟器官的營養雖高,但可能會有有害物質殘留,也應少吃。



      塑化 
    酒鬼酒在201211月被某第三方檢測檢出塑化劑超標260%。消費者因食品安全問題傷透了心,所有的白酒塑化劑都超標嗎?中酒協真的一直在瞞報嗎?諸多疑問等待相關部門澄清。
      台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認為:塑化劑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長期食用塑化劑超標的食品,會損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對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造成傷害,甚至會毒害人類基因。


    环球网健康:2012年度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那些致命“毒物”。


      20124月,毒膠囊事件震驚了整個醫藥界。修正、通化金馬等多家藥品生產企業使用了含皮革下腳料的工業明膠制成的藥用膠囊,鉻超標最高達90倍。

      《中國藥典》規定,生產藥用膠囊所用的原料明膠應達到食用明膠標准。食用明膠應使用動物的皮、骨等作為原料,嚴禁使用制革廠鞣制后的任何工業廢料。食品安全專家董金獅表示,鉻等重金屬不僅會對肝臟、腎臟等器官產生危害,還會對血液系統及細胞造成破壞,導致骨骼方面的疾病,對神經系統也有影響,并帶來致癌的隱患,甚至還會影響人的遺傳基因DNA
    环球网健康:2012年度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那些致命“毒物”。
    金大米
      20128月,有網文稱,美國一專業網站刊登的論文透露,美國塔夫茨大學一科研機搆2008年在湖南省一所小學進行過轉基因大米(黃金大米)人體試驗,一時間黃金大米在國內外引發強烈關注。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黃金大米是一種轉基因大米,由美國先正達公司研發,其主要功能為幫助人體增加維生素A吸收。因為色澤發黃,該大米品種又名“金色大米”。


    环球网健康:2012年度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那些致命“毒物”。

     

      20127月,雅培、惠氏、美贊臣三大洋品牌一段奶粉被指違規添加香蘭素。

      香蘭素是國家允許添加的食品添加劑,按國標添加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但大劑量食用可導致頭痛、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甚至損傷肝、腎等。 據國家標准,凡使用范圍涵蓋06個月嬰幼兒配方食品不得添加任何食用香料。
    环球网健康:2012年度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那些致命“毒物”。

     4-甲基咪唑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稱,可口可樂為了使產品擁有“獨特顏色”,一直添加焦糖色素,但這種色素中被發現含有致癌物質4-甲基咪唑。美國消費者倡導組織公共利益科學中心(CSPI)檢測了全球所有可口可樂中4-甲基咪唑的含量,美國355毫升可口可樂中含量為4微克,中國為56微克,巴西為267微克。
      報道稱,這種物質能使動物長腫瘤,會對人體造成致癌風險。

    环球网健康:2012年度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那些致命“毒物”。

     “酸”超

      20127月,記者從河南省工商部門獲悉,今麥郎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多款、多批次方便面被檢測出酸價超標。

    據了解,酸價是脂肪中游離脂肪酸含量的標志。一般情況下,酸價和過氧化值略有升高不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損害。但如果酸價過高,則會導致人體腸胃不適、腹瀉并損害肝臟
    \
     “正己烷”超

      樂扣 、托馬斯等2000多件進口嬰幼兒水杯因正己烷遠超國家標准規定,被煙台檢驗檢疫局依法銷毀。

      據了解,正己烷是一種低毒、有微弱特殊氣味的無色液體,具有一定毒性,會通過呼吸道、皮膚等途徑進入人體。如果長期接觸,可導致人體出現頭痛、四肢麻木等慢性中毒症狀,嚴重的可導致暈倒、神志喪失甚至死亡。
    \
    精”

      繼“豆漿精”后,近日市場上又曝出一種叫“油條精”的添加劑,據稱長期食用可能引發“腦殘”。據了解,“油條精”成分有碳酸氫鈉、硫酸鋁銨、碳酸鈣、碳酸鈉和澱粉。人們對“油條精”的擔憂主要是對配料里硫酸鋁銨安全性的擔憂,擔心鋁元素的毒性會影響身體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規定鋁的每日攝入量為0-0.6mg/kg,這里的kg是指人的體重,即一個60kg的人允許攝入量為36mg

    \
    螺旋藻“
      在一次保健食品研討會上,業內人士披露一些知名企業的螺旋藻產品,重金屬鉛含量嚴重超標。多家權威檢測機搆的檢測結果均顯示:“湯臣倍健”超標100%;“綠A”和“清華紫光(金奧力)”均超標80%;康特力斯”超標820%等。
      營養學家表示,過量的鉛在人體內慢慢積累,會釀成鉛中毒。長期服用鉛超標的螺旋藻,有可能影響造血功能,導致免疫力低下、貧血甚至腎功能損害。




    來源﹕環球網

    2013年6月30日星期日

    歐盟嚴查中國輸歐非法轉基因食品


    產地來源標注為中國的大米制品,正在被歐盟食品和飼料委員會列入“重點檢查”的范疇。因為盡管中國仍然是禁止主食作物轉基因商業化種植的國家,但在中國出口歐盟的大米制成品中,歐盟卻頻繁檢出水稻抗蟲轉基因,這種轉基因按照現行監管框架,在中國和歐盟,均屬“非法”。
      截至20136月,歐盟食品和飼料委員會(以下簡稱“歐委會”)總計通報18批次在中國出口歐盟的大米制品中查獲“非法轉基因”。在此之前,歐委會也多次檢出大米制成品中含有BT63等非法轉基因。對此,歐盟緊急出台了《對中國出口大米制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釆取緊急措施的決定》,并向中方通報。
      近日,由於中國農業部向巴西、阿根廷等國的轉基因大豆玉米等發放了安全許可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再度引發各方爭議。中國農業部等部門近年來也一直對境內非法轉基因的種植進行排查,但對於檢查轉基因生物的研究、管理和安全情況的結果一直未予公布。
      盡管轉基因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尚未有嚴謹的科學結論,但相比於此,轉基因作物的監管問題,在短期之內,似乎更為棘手。
     


     
    184次通“非法基因”
      歐委會每周發布的預警通報顯示,今年以來,中國輸歐食品已經有18次被查出含有非法轉基因成分。這18次通報中有14次為米线米饼等大米制品。
      自2006年起截至目前,歐盟預警系統總計通報了184次中國輸歐食品中被檢測出非法轉基因,其中201239次,201129次,201046次,200915次,200818次,20079次,200610次。而184次中,大米制品和含有大米的制品175次。
      歐委會給《中國經營報》記者的回復中表示,歐盟沒有批准任何轉基因水稻合法種植,自2006年發現中國輸歐大米制品出現轉基因,在多次要求中國政府釆取措施后,歐委會2008年開始執行緊急措施,要求產自中國或從中國發貨的大米及其制品,只有附帶由官方或授權的實驗室出具的顯示產品不含Bt63轉基因大米或不是由Bt63生產的原始分析報告,或者進口時由有關食品管理部門或在其監督下取樣分析并收到滿意的分析報告,方能進入歐盟市場。然而,輸歐大米制品中仍然多次被檢測出含有轉基因。20103月,歐盟發現輸歐大米制品中出現了克螟稻1號和科丰6號的基因。
     


     根據這個決定,歐盟
    27國對中國25種米制品釆取強制性轉基因成分檢測,并依據檢測結果釆取退貨和銷毀處理措施。據了解,歐盟最新的管控系統能夠檢測出大米產品中的26種轉基因物質,歐盟要求中國官方必須在向歐盟出口前批批提交米制品的檢驗報告,表明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而且,歐盟成員國還要加強抽樣和檢測的頻率,使抽樣和檢測覆蓋所有中國進口的米制品。這被稱為中國米制品史上最為嚴苛的入境檢查。

      “按照歐盟的規定,如果人用食品或者動物飼料含有0.9%以上的已被歐盟批准的轉基因物質的農作物,產品標簽必須標注。”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薛達元解釋,所謂0.9%,如果一塊餅干所用主要原料是面粉,但衕時也用了米粉,若米粉中含有的轉基因大米達到米粉的0.9%,即需要標注。
      而在韓國,要求凡是加工的食品中含有3%以上轉基因糧食搆成時都必須貼標識,日本則要求如果轉基因含量超過5%,進行強制性標識。美國的要求比較寬泛,并未要求強制標識。
      一位國家質檢總局內部人士表示,歐盟多次預警通報,并不表示中國的檢測水平有問題。“每檢測一個樣品大約需要1000多元到2000元,企業不可能每個產品都送去檢測,那樣成本太高。”他還表示,盡管通報的次數看起來很多,但是相對中國輸往歐洲的全部大米制品來說,并不多。歐盟方面表示,每年從中國進口的大米制品價值約5千萬歐元,但并未介紹這些因為通報而拒絕入境或者銷毀的食品價值几何。
      產品檢測公司歐陸集團表示,中國很多檢測轉基因機搆的標准和檢測精度和歐盟差不多,但是不排除有些機搆的標准和精度較低。
      但無論在中國還是歐盟,這些米制品都逃不過“非法轉基因”的標簽,中國農業部雖然在2009年為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系頒發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但尚未批准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而歐盟亦未批准水稻轉基因在其區域內合法。




      
    管悖
      “理論上,如果一粒種子流出,種植一萬畝、十萬畝都有可能。”培育出克螟稻的舒慶堯曾經如此對媒體表示。
      今年歐盟的18次通報中,14次為Cry1Ab/Cry1Ac基因,一次標明為含有Bt63抗蟲基因。縱觀曆次通報,Bt63Cry1Ab/Cry1Ac,以及KMD1以及Kefeng6(科丰6號)是通報次數最多的轉基因類型。
      據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陳浩、林擁軍、張啟發2009年的文章《轉基因水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轉Bt基因水稻使用較多的主要是cry1A基因,如cry1Abcry1Ac以及cry1Ab/Ac融合基因,也有少量使用其他Bt基因的報道。這些轉Bt基因水稻大多都表現對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高度的殺蟲活性。
      文章中透露,轉Cry1Ab/Ac明恢63及其所配雜種Bt汕優63表現出了極高的抗蟲性。其中Bt汕優632009年被農業部授予安全證書的品種。
      由浙江大學高明尉課題組培育成功的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系用農杆菌介導法將Cry1Ab導入粳稻品種秀水11,并經多代選育而成。由福建農科院研發的科丰6號則是Cry1Ac+CpTi轉基因抗蟲水稻。
      使用Cry1A基因的轉基因水稻不止於此。華中農業大學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林擁軍教授培育的轉Cry1Ac基因抗蟲水稻T1Ac-1、轉Cry1Ab基因抗蟲水稻T1Ab-6、轉Cry2A基因抗蟲水稻T2A-1、轉Cry1C基因抗蟲水稻T1c-19都於2006年獲得在湖北省的環境釋放安全審批書。林擁軍培育的轉cry1C基因抗蟲水稻T1c-19和轉cry2A基因抗蟲水稻T2A-1也都於2009年獲得了在湖北省的生產性試驗安全審批書。



      除了
    Bt抗蟲性,中國的轉基因水稻研究還包括抗病、抗逆轉基因、抗除草劑、高產轉基因、高品質轉基因和綜合性轉基因等七個方面,研究機搆遍布廣東、浙江、湖北、北京、湖南、安徽、遼寧、江蘇、上海、山東等地。

      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實施辦法,轉基因植物品種在培育出來后需要經過安全性評價階段才能獲得安全證書。安全性評價階段包括實驗室、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四個階段。
      研究人員表示,實驗室階段的范圍是可控的,中間試驗階段的田地也完全處於封閉狀態。
      而環境釋放階段要求到不衕的水稻產區檢驗植物是否適應不衕的氣候和生態條件,生產型試驗要求至少3個點、超過135畝的種植面積。這兩個階段,國內研發單位釆取的做法是和農民合作。
     


     試驗田則在南方各地都可能存在。以“科丰
    6號”為例,福建農科院的合作對象包括了四川農業大學和湖北、廣東、江西、黑龍江等地的農科院多家單位,主栽品種覆蓋長江流域、華南多個稻區。而克螟稻也曾經在“卷葉螟”肆虐的浙江上虞深受喜愛。據媒體報道,該品種剛培育出,當時的上虞市種子公司就曾多次出面聯系洽談,最后將該品種“引進”到上虞進行試驗示范。
      挪威提供的一份中國出口大米制品轉基因檢測報告顯示,該產品使用的大米原產地為浙江上饒,所檢測出的轉基因為Cry1Ab/Cry1Ac,顯示當地除了克螟稻外,顯然還有其他轉基因水稻種植過。
      按照規定,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產生的試驗結果(即收獲的水稻)應該統一回收處理,“但是不排除農民看到這種水稻不用農藥、節約人工,就私自留藏。”中國農科院生物技朮研究所研究員黃大表示,有時也會有種子公司介入私自育種,“這讓問題變得更為復雜。”

    來源﹕39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