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指在三叉神經分佈區域出現陣發性電擊樣劇烈疼痛,歷時數秒鐘或數分鐘,間歇期無症狀。又稱痛性抽搐。本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年齡組,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加,女性多於男性。大多為單側性。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後者常由三叉神經根部、半月節或神經乾及其鄰近部位的病變如腫瘤、炎症、血管病變所致。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指在三叉神經分佈區域出現陣發性電擊樣劇烈疼痛,歷時數秒鐘或數分鐘,間歇期無症狀。又稱痛性抽搐。本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年齡組,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加,女性多於男性。大多為單側性。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後者常由三叉神經根部、半月節或神經乾及其鄰近部位的病變如腫瘤、炎症、血管病變所致。

三叉神經痛怎麼引起?三叉神經痛發病原因?
病因
根據神經放射學檢查結果,可將三義神經痛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兩大類。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原因為顱內某些器質性疾病,包括小腦腦橋角區腫瘤、三叉神經根或三叉神經節部位腫瘤、血管畸形、動脈瘤、蛛網膜炎、多發性硬化等。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原因目前還沒有肯定的一致結論,實驗室資料支持病因在中樞部,而多數臨床資料支持病因在周圍部。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蹦和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學說很多。其中主要有:
(一)周圍病因學說
認為病變在周圍部,可能由於各種致病因素,使半月神經節或感覺根受壓或遭到損害而發生脫髓鞘性變,從而使觸覺纖維與痛覺纖維發生“短路”,輕微的觸覺刺激即可通過“短路”傳人中樞,而中樞的傳出衝動,亦可再通過“短路”而成為傳入衝動,如此很快達到一定的“總和”而引起一陣疼痛發作,近年來認為大部分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由於後顱窩微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根所致,亦有人認為與頜骨炎症感染灶有關。
(二)中樞病因學說
由於在三叉神經痛患者神經周圍支未發現特有的病理形態學變化,因此許多人認為可能為中樞病因。即三叉神經痛屬於感覺神經中樞的癲癇樣放電現象,是由於三叉神經系統的傳出機制失控所引起。亦有人認為丘腦的損害是引起三叉神經痛的中樞性原因。
病理
有關三叉神經痛組織形態學盼改變,意見尚不一致,但且前已公認脫髓鞘改變是引起三叉神經痛的主要病理變化。
三叉神經痛早期症狀?三叉神經痛症狀有什麼表現?
臨床表現
患者突發性面頰、上下頜及舌部閃電式的反復發作性劇痛。多見於老年人,多於50歲以上起病,女性多於男性,是男性的2~3倍,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的疼痛,並有如下特徵:
1.疼痛呈短暫、重複性劇痛爆發。
患者常描述疼痛為閃電樣、電灼樣、針刺樣、刀割樣或撕裂樣疼痛,並用一個特徵樣動作——握緊的拳頭突然打開,來表現疼痛的發生和擴展,
2.疼痛呈局限性。①多為一側性,且右側多見。疼痛多由某一支開始,可逐漸擴散到兩支或三支受累。單支疼痛以第三支最多見,第二支次之,第一支最少見。兩支同時疼痛的,以第二、三支同時發生者最多見。同時影響三支者甚少見。②少數兩側面部疼痛者多為一側先發,或一側疼痛較重,經治療疼痛消失後,對側隨之加重。
3.疼痛常有“扳機點”,即在痛側三叉神經分佈區內某一處,如嘴唇、口角、鼻翼、頰部、牙齒、牙齦、舌前等部位特別敏感,稍加觸動就會引發疼痛,這些敏感區稱為“扳機點”。
4.疼痛發作常無預兆,驟然發作。
5.可在無明顯誘因情況下發生,但也經常被非疼痛性觸覺所激發,如咀嚼、呵欠、說話(第三支),洗臉、刷牙、觸摸(第二支),梳頭(第一支),甚至微風迎面而激發疼痛。所以,很多病人因此而不敢洗臉、刷牙、吃東西,導致口腔、面部衛生狀態極差,全身營養不良,局部皮膚粗糙,甚至局部肌肉萎縮。有的患者因怕觸發疼痛而保持某一個姿勢不動。
6.病程可呈週期性,每次發作期為數日、數週或數月,緩解期數日或數年。病程越長,發作愈頻繁病情愈嚴重,一般不會自愈。神經系統檢查通常無陽性體徵。
7.少見夜間疼痛發作,病人往往可以安靜入睡,這是急性發作性疼痛的特點,它有別於其他慢性疼痛的疾病。
8.麻醉止痛藥對疼痛的緩解往往無效,病人少有麻醉成癮者,但往往無法忍耐疼痛而想自殺。
9.三叉神經痛臨床上除表現有劇烈疼痛外,還可伴有面部潮紅、結膜充血、流淚、流誕等表現。
來源﹕家醫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