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順的兒子=不盡責的丈夫?
一次閨蜜聚會,悅好接到老公老秦的電話,體貼備至,眾閨蜜無比羨慕,但悅好卻不以為然。原來,老公的最後一句話是“通知”老婆,自己要替爸爸半點事情,所以近幾天都不回家。
為了老家而不顧小家,而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毫不誇張地說,這個丈夫把上班以外的時間全都交給了父母及他那邊的親戚,雞毛蒜皮都要他來打理。而自己的小家裡呢?大小事於是都落在了悅好頭上,洗衣做飯,買東到西,照顧孩子……甚至買房裝修這樣的活兒老公都沒有參與過,讓這個做妻子的心裡十分不平衡。
公婆的身體都很不錯,其實本不用如此費心,另外,假如非要分擔贍養的責任,也還有別的兄弟姊妹可以幫忙。眾閨蜜都覺得,如此“孝子”,實在是操心過頭了

丈夫的不盡責是家庭病?
如此“霸佔”,難道做父母的不擔心兒媳有意見嗎?經過閨蜜們了解,悅好的婆婆控制欲特別強,特別不能忍受和兒子分離。原來,悅好的婆婆一直是家庭婦女,她就沒有自己的生活,也沒有什麼朋友,一輩子只把眼光集中在丈夫和孩子身上,生活圈子小得可怕。這也許是她對兒子有強烈的依賴性和控制欲的原因之一。
另外,從表面上看是老秦的原生家庭依賴他,其實,他也依賴他的原生家庭。老秦的問題是自我界限不明。
從人的心理發展上看,應該越長大,與母親的心理距離越遠。成長的過程就是與母親心理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成長得越好。正常的成年人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權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其實這一條對老秦的母親也適用——她也有這方面的問題,對於侵犯子女的生活空間不自知。這就導致老秦與原生家庭的關係過於密切。

還有,有時候母親過分依賴孩子,可能是夫妻關係不好的緣故,這一點在單身母親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當丈夫不在,或者身在心不在的時候,妻子感到很寂寞,便從孩子身上搜刮情感,侵犯孩子的人際界限,讓孩子永遠不能長大,永遠不能脫離控制,這樣就能永遠陪在自己身邊。
因此,對於整個家庭的疾患來說,始作俑者是否是一個心不在焉的父親,也未可知。
丈夫的不盡責,也有妻子的責任?
在眾閨蜜的盤問下,悅好回憶起丈夫最初不願幹活的那些場景:
“其實吧,剛結婚的時候他也不是什麼都不幫我幹,也洗洗衣服做做飯什麼的。可是我老嫌他衣服洗得不幹淨菜做得不好……”
“你老說人家,人家肯定就不願意幹了唄。”
“我嫌他動作慢,手又笨,我又是個急脾氣,想著等他幹不如我自己幹,一來二去就變成都是我自己幹了。”
歸納下來,眾閨蜜認為,雖然悅好嘴上抱怨老公什麼都不做,言行卻主動大包大攬,排斥老公建設小家庭的熱情。被打擊了自信又被排斥在外,回過頭看老婆一個人什麼問題都可以處理好,既歉疚又感激,又束手無策,只好滿心遺憾、客客氣氣地遠離。
明明想把人往里拉,結果卻是在把人往外推

好伴侶需要自身努力,也需要另一半的栽培
也許問題的癥結在於老秦的母親,甚至是老秦的父親,但作為老秦和悅好,想要改變自己父母的想法,是難之又難。只能先讓丈夫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後對於父母,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旁敲側擊地達到目的:幫助他們建立和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使他們老有所樂,將目光從家庭和子女身上轉移開一些。這樣,既有利於父母的身心健康,又有利於老秦的家庭和諧。
另外,作為妻子,在家庭中不要過度逞強。家庭中某個人的能力比較強,喜歡大包大攬,就會把其他成員“慣壞”,讓人家失去承擔責任的機會。這種做法對自己、對家人都不公平。
學會劃定恰當的心理界限,對每個人都有好處。試想,如果老秦因為心理界限不明,疏離了與悅好的夫妻關係,悅好就容易將過多的情感和精力投注到孩子身上,這就有可能導致孩子與母親心理分離不徹底,而悅好就有可能變成下一個控制兒子的婆婆!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的你,是否也意識到了呢?
來源﹕心靈咖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