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按摩來舒通經絡來養生調理身體是非常好的方法,但如果利用藥物通過穴位進入經絡、臟腑發揮藥理作用,同樣能夠對全身進行調節,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貼敷的方法由來已久,曆代醫家都極其重視貼敷療法。
通過穴位貼敷由胃腸吃藥變為皮膚“吃藥”,既不會損傷脾胃,也不會令脾胃增加負擔,副作用很小,特別適合體質虛弱的老人、小孩。所以穴位貼敷也是特別值得大家了解的一種防病、治病的方法。
如何通過給穴位“吃藥”從而逹到治病的效果?很多人都貼過唅有藥物成份的膠布,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膠布,即使沒用過,也應該聽說過。大多是祛風溼、活血止痛的,貼的部位也多是病患部位,像關節疼痛、跌打損傷等,這跟穴位貼敷既相似,又有一定的區別。所謂穴位貼敷,主要是把做好的藥膏貼在或者敷在穴位上,對穴位進行刺激。因為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都能夠運行氣血,調節陰陽和濡養筋骨關節,所以藥物通過穴位進入經絡、臟腑發揮藥理作用,能夠對全身進行調節,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內病外治”我想大家聽說過,主要說的是中藥。人生病了需要吃藥,如果是吃藥治病,是“中藥內治”,是讓腸胃吸收藥物成分治病。外治恰恰相反,是讓皮膚“吃藥”,讓藥物通過皮膚的吸收、滲透進入體內,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穴位貼敷主要是把藥物貼敷在穴位上,所以它是內病外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專家學者們對穴位貼敷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它不僅在治療常見疾病上有獨特的優勢,還可以治療不少的疑難病種。研究發現,穴位貼敷本身就能夠通過溫熱刺激、機械物理刺激加速血液循環,如果再加上具有活血化淤功能的藥物,改善血液循環的功能就更強。比如在百會上貼敷治療高血壓的效果就很理想,在羶中、心俞貼敷能夠明顯地緩解心絞痛、冠心病患者的疼痛。穴位貼敷在腫瘤的治療上也有可喜的療效。
現在人很聰明,把穴位貼敷與現代科學結合,創造了很多新的貼敷方式。比如艾灸,它的原理就是利用溫熱刺激穴位,從而達到調整身體功能的目的。但自己用艾條灸穴位可能比較麻煩,也未必會懂得如何使用。怎么辦呢?可用穴位貼敷的方法,把藥貼上加入化學發熱劑,貼到穴位上后,讓它自然發熱,又舒服又方便,還能起到溫熱刺激穴位的效果。
穴位貼敷在國外也逐漸興起。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部就根據穴位貼敷的透皮原理發明了避孕藥貼,把它貼敷在腋下能夠起到理想的避孕效果;日本大正株式會社研制的中藥貼膏深受日本人的歡迎,如溫經活血止痛的辣椒膏,止咳貼等。
通過曆代醫家的不斷實踐,穴位貼敷防病、治病的優勢日益顯現出來。比如打針、針灸、吃藥會有痛苦,穴位貼敷既無創傷,也無痛苦,適合害怕打針吃藥的人。穴位貼敷的療效很快,由於所用的貼敷藥物大多具有開竅、活血、通絡的作用,所以穴位貼敷能夠刺激穴位,直達病所。一般用一兩個穴位就行,而且多用胸腹部和腰背部的穴位,特別適合對穴位知識了解較少的人。
沒有醫學知識的人也能自己做穴位貼敷,但如何做穴位貼敷呢?可把從藥店抓來的中藥按比例搭配好(當然是有經驗中醫師開出的藥),然后研碎成顆粒或者粉末,直接把這些粉末撒在普通的膠藥上貼敷,或者直接把粉末撒在穴位上用膠布固定,這樣就完成了穴位貼敷的工作。也可以在研碎的中藥粉里加入面粉、蜂蜜等黏稠物,把中藥調成泥狀,把藥泥貼敷在穴位上,然后用膠布包扎起來。還可以把研碎的藥粉加入雞蛋清、醋、白酒等調成糊狀,塗抹在穴位上,然后用膠布包扎好。,方法可多種多樣,完全可以靈活掌握。只要能把中藥固定在穴位上,用任何方都可以。
現代的女子愛美,衣服穿得比較少,身體容易受寒,很多人都有虛寒型痛經的毛病,用穴位貼敷的方法就很管用。可以取食鹽250克,蔥白250克,生姜125克,把蔥白和生姜切碎,然后與食鹽一衕在鍋里炒熱,然后迅速裝進布袋子里熨下腹部,藥涼了再炒熱再敷,每次半小時,每天做兩三次,效果很好。氣海是人體元氣的海洋,具有極高的補益元氣的功能,氣海能夠治療臟氣虛弱、真氣不足等一切因氣虛導致的疾病,所以補氣首選氣海。
羶中的功能是調益肺氣,能調一身之氣,尤其對肺臟的保健功效很好。足三里既能補脾胃之氣,又能補元氣。水谷之氣是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靠脾胃運化而來,所以補氣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
人之 ''氣'' 分成三個方面,一是元氣,就是受之於父母、先天的氣,這是與生俱來的;另一個是水谷之氣,就是我們通過吃飯、喝水得到的氣,是通過人的脾胃運化食物得到的;還有一個是肺臟吸入的清氣,大約相當於我們通常說的空氣,主要取決於肺的呼吸功能。人體的健康與這三個氣密切相關,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生命都會失去動力。氣出了問題,直接的表現就是氣虛。生活中常見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勞累過度的人、后天失養的人、年老體弱的人,由於臟腑機能衰退而氣不足,他們少氣懶言、聲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一系列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

如何保養我們的氣呢?有三個重要的穴位,就是氣海、羶中、足三里,百用百靈。
氣海,顧名思義,就是人體元氣的海洋,具有極高的補益元氣的功能,中醫經典上認為氣海能夠治療臟氣虛弱、真氣不足等一切因氣虛導致的疾病,所以補氣首選氣海。氣海是任脈上的穴位。氣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強壯穴,利用氣海來補氣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羶中有上氣海之稱,主要的功能是調益肺氣,能調一身之氣,尤其對肺臟的保健功效很好。用羶中配氣海,一上一下,既能補元氣,又能調肺氣,氣機調順了,人體就不會產生淤滯,身體自然安然無恙。可以經常按摩羶中進行保健。
人們悲傷的時候往往捶胸頓足,捶胸的地方就是羶中的位置。這也很有科學道理:捶胸其實就是對羶中進行按摩,從而使肺氣順暢,排解了抑郁。
足三里既能補脾胃之氣,又能補元氣。水谷之氣是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靠脾胃運化而來,所以補氣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用足三里保健,可調理脾胃。
用氣海、羶中、足三里大補元氣的奧妙在於用氣海補元氣,用羶中調肺氣,用足三里補脾胃之氣,那麼生命的原動力強了,身體想不好都難。
用氣海、羶中、足三里補元氣的這個方法,由其可以作為中老年人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常用它,能夠強身健體、祛病延年。另外,便秘、排尿困難、免疫力低下等問題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
讓身體之氣運行順暢,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前提。七情內傷、飲食不節、過勞、臟腑功能失調等都會使氣的運行受阻,形成全身的或者局部的氣機運行不暢或者阻滯,從而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
合谷與太沖兩穴“原原相伍”,疏肝理氣、調氣和血的作用非常好。
日常保健,“理氣解郁”是一個重要原則。令氣的正常的進出是身體健康運作的保證。
氣是生命的原動力,它有進有出,有升有降,不會“晚點”。但也有例外,比如七情內傷,就是通常所說的“七情六欲”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過度;或者飲食不節,就是飲食無規律、偏食膏粱厚味、暴飲暴食或者吃了不衛生的食物;或者過度勞倦,包括體力勞動過度、思慮過度、房勞過度等;或者臟腑功能失調,都會使氣的運行受阻,形成全身的或者局部的氣機運行不暢或者阻滯,從而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
氣運行不暢會出現疼痛,如脹痛、竄痛。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噯氣,也就是俗稱的打飽嗝,打飽嗝能夠使疼痛得到暫時緩解。因為打飽嗝能夠暫時舒緩氣機,使氣暫時運行暢通。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被氣病了”的例子,就是因為情志不暢導致或者加重身體之氣的淤滯,從而引起疾病。
讓身體之氣運行順暢,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前提。辦法是從穴位上找。羶中、內關、合谷、太沖這4個穴位就是氣血運行的潤滑劑。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穴位,屬於絡穴。什么是絡穴?就是聯絡表里兩經的穴位,是表里兩經經氣相通的部位。它的功能有點兒像運河,如果把黃河和淮河看成兩條經絡的話,它們之間的那段運河就可以理解為是絡穴,它把兩條河聯系起來,使河水相通,溝通順暢。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里,所以內關穴衕時聯系了這兩條經絡。這一獨特的優勢使它很善於調節三焦之氣。所以用它與羶中配伍,能夠在理氣的功效上相得益彰。
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原穴,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太沖是足厥陰肝經上的原穴,肝主疏泄,所以也具有極強的舒調氣機的作用。何謂原穴?人體的生命活動離不開一種基本物質元氣。中醫學中認為元氣來自於肚臍下“腎間”,然后散布到人體各處,在人體的四肢相應的穴位上停留,停留的穴位就叫原穴。原穴是儲存元氣的地方,它與人體的元氣關系非常密切,人體的十二經脈都有自己的原穴。合谷與太沖兩穴“原原相伍”,疏肝理氣、調氣和血的作用非常好。
如何在日常生活人使用這4個穴位“理氣解郁”呢?很簡單,不需要特定的方法,按摩、拔罐、刮痧、艾灸等方法都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沒事的時候多按按它們。坐辦公室的人工作間隙用圓珠筆帽輪換著點按這几個穴位,既行氣,又醒神。值得一提的是,脾氣不好的人,尤其是那些急躁易怒的人,應該多利用這4個穴位保健治療。道理很簡單,氣機淤滯時間長了,便會化成火,使脾氣更加不好,脾氣不好傷氣,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用這個方法調氣,氣順了,脾氣自然會改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