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入秋後,就診人群都幾乎鎖定多數為頸椎病患者。這是因為,從炎熱步入涼爽之時,如不注意保暖,就非常容易讓頸椎中槍。
面對頸椎問題, 其實最簡便有效的保健動作就是擴胸仰頭,充分擴胸、仰頭,就可以起到伸筋骨的作用,可以從根本上恢復頸椎序列,緩解頸、肩、背部肌肉疲勞。
如果你是一個長期伏案工作者,建議你每小時抽出幾分鐘時間,充分擴胸、仰頭一次,可以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如果你有了頸、肩、背部疼痛伴頭暈,建議你到醫院拍片檢查。頸椎片確有病變,堅持擴胸、仰頭療法,可以治療頸椎病。當然,如果配合正規醫生的“正脊”手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對於女性朋友來說,一條別致的薄圍巾就可以保護到我們的頸椎,頸椎不好的男士可以多備幾件高領衫。
多做肌肉訓練遠離頸椎病
頸椎、腰椎疾病是一類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隨著年齡的增加,其發病率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再加上現代人,包括教師在內,戶外鍛鍊的機會越來越少,反倒常需要久坐,伏案辦公,所以加速了這一退化進程。
預防頸椎、腰椎疾病,重要的是要通過頸部、腰部的肌肉訓練,增強其穩定性,達到預防的目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時間大塊的時間參加體育鍛鍊,可以隨時隨地做一些簡單、易行的肌肉鍛鍊體操。不過,一旦頸椎、腰椎疾病發展得比較嚴重,最好還是到專科醫院對症治療,必要的時候可以選擇手術。

頸椎病:
交感型頸椎病不易診斷
頸椎病起源於頸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進而引起椎間關節增生、頸椎管或椎間孔狹窄,刺激、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或椎動脈,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按照發病類型不同,分為5大類。
脊髓型頸椎病
“在所有頸椎病中,脊髓型頸椎病最為嚴重,而且治療之後也不易完全康復。”李中實說,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主要有以下症狀:第一,持物不穩,寫字不端,手的靈活性變差;第二,行走不穩,患者有踩棉花樣感覺;第三,胸、腹部可有束帶感;第四,經常出現四肢麻木,通常從手指尖開始,向手掌,前臂、上臂慢慢發展,臨床上稱為上行性感覺障礙;第五,嚴重的患者大小便的功能會有問題。
“一般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可以通過頸椎MRI檢查發現脊髓壓迫,嚴重者脊髓信號有所改變,提示脊髓組織出現了炎症、水腫、壞死情況。脊髓組織一旦出現變性、壞死,往往是不可逆轉的,嚴重的患者我們會建議直接手術。”
交感型頸椎病
交感型頸椎病是由於頸部交感神經受到異常刺激產生的複雜的臨床症狀。其主要表現為眩暈、耳鳴、看東西模糊不清,伴有眼睛的幹、漲、澀及頸部不適等症狀,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出汗,並有血壓的改變。也有人將其稱為頸性眩暈。
“頸性眩暈的發作常和體位變化有關,通常會在低頭、仰頭、轉頭,或起臥床時發作,會出現天暈地轉的感覺。”李中實說,在臨床上,頸性眩暈的患者一般先到急診,如果出現噁心、嘔吐等,急診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先做個腦部的CT,看看是否有腦出血或腦梗塞,如果沒有基本上就輸液為主。

神經根型頸椎病
“由頸神經根受到增生的骨贅或者突出的椎間盤壓迫致病,出現沿著神經根分佈的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這是頸椎病的特殊類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最主要的症狀是沿著神經根分佈的向手指尖的放射樣疼痛,不宜緩解,且常在晚上加重,甚至影響睡眠。臨床上,保守治療一般有頸椎牽引、消炎去水腫及頸托制動等方法,對壓迫嚴重、疼痛劇烈保守治療無效者,可以採取手術治療。
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椎動脈受刺激,梗阻、狹窄引起的症狀,體徵、症狀與交感型頸椎病相似,但影像學檢查有明顯的椎動脈狹窄的改變。
第五類是複合型頸椎病,也就是說包含兩種以上症狀的頸椎病。
腰椎病:
腰椎間盤突出最普遍
李和頸椎病一樣,腰椎病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因為腰椎的退行性改變造成的,國外曾有過研究,人的腰椎間盤從18歲開始就退變。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犯病,合理使用腰椎,可以減少腰椎疾病的發生。臨床最常見腰椎疾病主要有包括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和腰椎管狹窄三大類。
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是指以腰部隱痛反覆發作,勞累後加重,休息後緩解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腰部疾病。一般來說,腰背筋膜等有炎症,腰肌勞損就容易反覆。
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人群以青壯年居多,不過近些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一般來說,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會出現沿著神經根分佈由臀部向足背或足底的放射性疼痛和麻木感。臨床上,根據輕重程度不同,腰椎間盤突出分為椎間盤膨出、突出、脫出、游離四個病理分型。
“膨出和突出型,通過保守治療,主要是腰椎牽引、臥床靜養等,再輔以神經營養性的藥物,一般均能恢復;一旦到了脫出和游離階段,保守治療就治不好了。”

腰椎管狹窄
腰椎管狹窄的患者,最典型的臨床表現是間歇性跛行,即一走路病人的一側或兩側下肢會出現酸脹、疼痛、跛行,以致不得不停下來休息;蹲/坐一會兒或站下來休息幾分鐘之後症狀隨即消失,又可以繼續行走,走百十米或更短距離後又會反覆出現上述情況。在不走路或臥床休息的時候沒有任何不適。
增加肌肉力量
減少頸腰椎不穩定性
預防頸、腰椎疾病,除了先天性椎管狹窄、外傷等不可控因素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時地進行頸部及腰背部肌肉訓練,增加頸部和腰部的肌肉力量,減少頸腰椎的不穩定極為重要。
很多患者往往都得不到根治,西醫的物理治療或針灸及艾針都強差中意。因為無論如頸椎產生側彎、錯位或椎盤突出都是難以從藥物、牽引、針灸得到徹底治療。想到得到徹底根治,就要找一個合適的治療師,徹底解決了以上種種問題才能一勞永逸,疼痛才能遠離你。
面對頸椎問題, 其實最簡便有效的保健動作就是擴胸仰頭,充分擴胸、仰頭,就可以起到伸筋骨的作用,可以從根本上恢復頸椎序列,緩解頸、肩、背部肌肉疲勞。
如果你是一個長期伏案工作者,建議你每小時抽出幾分鐘時間,充分擴胸、仰頭一次,可以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如果你有了頸、肩、背部疼痛伴頭暈,建議你到醫院拍片檢查。頸椎片確有病變,堅持擴胸、仰頭療法,可以治療頸椎病。當然,如果配合正規醫生的“正脊”手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對於女性朋友來說,一條別致的薄圍巾就可以保護到我們的頸椎,頸椎不好的男士可以多備幾件高領衫。
多做肌肉訓練遠離頸椎病
頸椎、腰椎疾病是一類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隨著年齡的增加,其發病率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再加上現代人,包括教師在內,戶外鍛鍊的機會越來越少,反倒常需要久坐,伏案辦公,所以加速了這一退化進程。
預防頸椎、腰椎疾病,重要的是要通過頸部、腰部的肌肉訓練,增強其穩定性,達到預防的目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時間大塊的時間參加體育鍛鍊,可以隨時隨地做一些簡單、易行的肌肉鍛鍊體操。不過,一旦頸椎、腰椎疾病發展得比較嚴重,最好還是到專科醫院對症治療,必要的時候可以選擇手術。

頸椎病:
交感型頸椎病不易診斷
頸椎病起源於頸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進而引起椎間關節增生、頸椎管或椎間孔狹窄,刺激、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或椎動脈,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按照發病類型不同,分為5大類。
脊髓型頸椎病
“在所有頸椎病中,脊髓型頸椎病最為嚴重,而且治療之後也不易完全康復。”李中實說,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主要有以下症狀:第一,持物不穩,寫字不端,手的靈活性變差;第二,行走不穩,患者有踩棉花樣感覺;第三,胸、腹部可有束帶感;第四,經常出現四肢麻木,通常從手指尖開始,向手掌,前臂、上臂慢慢發展,臨床上稱為上行性感覺障礙;第五,嚴重的患者大小便的功能會有問題。
“一般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可以通過頸椎MRI檢查發現脊髓壓迫,嚴重者脊髓信號有所改變,提示脊髓組織出現了炎症、水腫、壞死情況。脊髓組織一旦出現變性、壞死,往往是不可逆轉的,嚴重的患者我們會建議直接手術。”
交感型頸椎病
交感型頸椎病是由於頸部交感神經受到異常刺激產生的複雜的臨床症狀。其主要表現為眩暈、耳鳴、看東西模糊不清,伴有眼睛的幹、漲、澀及頸部不適等症狀,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出汗,並有血壓的改變。也有人將其稱為頸性眩暈。
“頸性眩暈的發作常和體位變化有關,通常會在低頭、仰頭、轉頭,或起臥床時發作,會出現天暈地轉的感覺。”李中實說,在臨床上,頸性眩暈的患者一般先到急診,如果出現噁心、嘔吐等,急診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先做個腦部的CT,看看是否有腦出血或腦梗塞,如果沒有基本上就輸液為主。

神經根型頸椎病
“由頸神經根受到增生的骨贅或者突出的椎間盤壓迫致病,出現沿著神經根分佈的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這是頸椎病的特殊類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最主要的症狀是沿著神經根分佈的向手指尖的放射樣疼痛,不宜緩解,且常在晚上加重,甚至影響睡眠。臨床上,保守治療一般有頸椎牽引、消炎去水腫及頸托制動等方法,對壓迫嚴重、疼痛劇烈保守治療無效者,可以採取手術治療。
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椎動脈受刺激,梗阻、狹窄引起的症狀,體徵、症狀與交感型頸椎病相似,但影像學檢查有明顯的椎動脈狹窄的改變。
第五類是複合型頸椎病,也就是說包含兩種以上症狀的頸椎病。
腰椎病:
腰椎間盤突出最普遍
李和頸椎病一樣,腰椎病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因為腰椎的退行性改變造成的,國外曾有過研究,人的腰椎間盤從18歲開始就退變。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犯病,合理使用腰椎,可以減少腰椎疾病的發生。臨床最常見腰椎疾病主要有包括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和腰椎管狹窄三大類。
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是指以腰部隱痛反覆發作,勞累後加重,休息後緩解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腰部疾病。一般來說,腰背筋膜等有炎症,腰肌勞損就容易反覆。
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人群以青壯年居多,不過近些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一般來說,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會出現沿著神經根分佈由臀部向足背或足底的放射性疼痛和麻木感。臨床上,根據輕重程度不同,腰椎間盤突出分為椎間盤膨出、突出、脫出、游離四個病理分型。
“膨出和突出型,通過保守治療,主要是腰椎牽引、臥床靜養等,再輔以神經營養性的藥物,一般均能恢復;一旦到了脫出和游離階段,保守治療就治不好了。”

腰椎管狹窄
腰椎管狹窄的患者,最典型的臨床表現是間歇性跛行,即一走路病人的一側或兩側下肢會出現酸脹、疼痛、跛行,以致不得不停下來休息;蹲/坐一會兒或站下來休息幾分鐘之後症狀隨即消失,又可以繼續行走,走百十米或更短距離後又會反覆出現上述情況。在不走路或臥床休息的時候沒有任何不適。
增加肌肉力量
減少頸腰椎不穩定性
預防頸、腰椎疾病,除了先天性椎管狹窄、外傷等不可控因素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時地進行頸部及腰背部肌肉訓練,增加頸部和腰部的肌肉力量,減少頸腰椎的不穩定極為重要。
很多患者往往都得不到根治,西醫的物理治療或針灸及艾針都強差中意。因為無論如頸椎產生側彎、錯位或椎盤突出都是難以從藥物、牽引、針灸得到徹底治療。想到得到徹底根治,就要找一個合適的治療師,徹底解決了以上種種問題才能一勞永逸,疼痛才能遠離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