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顫容易造成血液瘀滯從而形成血栓,一旦脫落,將造成大腦或全身的栓塞。房顫患者的中風發生率比無房顫者明顯更高,心房裏的血栓就像潛伏在身體裏的“定時炸彈”。這是參加日前在上海舉辦的抗凝藥物泰畢全上市會的專家們表達的觀點。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霍勇指出,房顫已成為一種心血管流行病,40歲或以上人群其終身罹患房顫的風險為四分之一。在同期心血管住院患者中,房顫患者所佔比例接近一成。
儘管患病人數不斷增加,但是很多人卻對其並不了解,延誤了診斷和治療。由於房顫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通常在常規心臟體檢,或是因其他情況進行醫療檢查時發現。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教授指出,心房顫動引起的腦中風後果非常嚴重。腦中風還可能導致大腦皮質受損,從而引起失語症、嚴重的肢體無力、意識不清、住院並臥床不起等。
“抗凝治療是預防和降低房顫相關中風發病率的關鍵。”霍勇教授強調,事實上,有四分之三的心房顫動相關性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遺憾的是,中國房顫患者進行抗凝治療的比率很低,僅不到3%的房顫患者接受了華法林抗凝藥物治療,還有一部分患者使用療效甚微的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
專家還建議如果突然出現心悸、眩暈和暈厥、呼吸困難等房顫的典型症狀,需儘快到醫院排查。來源:中國新聞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