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太快危險么
心臟跳動伴隨著人類生命的始終。健康的心臟每天跳動10萬多次,每年3700萬次,一生則平均跳30億次。如果不了解心跳的事實,就很容易受騙上當。美國“網絡醫學博士網”近日載文揭開了“心跳五大誤解”的真相。
誤解一:心跳快=壓力大。壓力大會增加靜息心率(休息時的心率,正常為70—80次/分鐘),有時會導致心率增加到每分鐘100多次,造成心動過速。但是壓力只不過是心跳加快的一種原因,吸煙、大量攝入咖啡、脫水、發燒以及貧血也會導致心跳加快。
誤解二:心律失常=心臟病。只要不伴有胸悶、胸痛或氣短,偶爾感覺心跳快或心跳加速屬正常現象。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教授戈登·F·托馬塞里表示,雖然絕大部分心律不齊不搆成危險,但是如果新近發現心律失常且頻繁發生,那么就應就醫。
誤解三:心跳慢=心臟弱。人們往往認為,心跳太慢,會增加心跳停止的危險。事實恰恰相反。如身體其他肌肉一樣,心肌也通過鍛煉得以增強。心肌越 強壯,心臟效率越高,跳動次數更少,就可以向全身輸入血液。靜息心率60次以下的人(心搏徐緩)心臟特別健壯。但一些老年人心搏徐緩可能是心臟病的症狀。
誤解四:健康心率=60—100次/分鐘。60—100次/分鐘是成年人的正常心率范圍。但托馬塞里表示,大量研究表明,即使在正常范圍之內, 較高的心率也與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及心臟猝死有很大關聯。挪威近期研究發現,心率每增加10次/分鐘,心臟病風險就分別增加10%和18%。
誤解五:心率正常=血壓正常。心率和血壓是兩碼事,兩者之間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靜息心率正常的人也可能會出現高血壓。有些人心率不正常,但其血壓卻很正常。費勁的身體活動會導致心率飛速加快,但血壓變化卻不大。
五種快跳傷心臟
脈搏是人們通過觸摸體表動脈感覺到的有規律的搏動。其源動力來自心臟的跳動。其實,脈搏是否規律,以及心臟跳動次數的多少,都隱藏著很多身體健康的數據,一旦亂了節奏,人體就會發出一些警告信號。你有沒有注意過,自己的心率是快還是慢呢?
國際上普遍認為,成人每分鐘心跳超過100次,就算心動過速。心動過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心動過速很常見,比如體位改變、體力活動、 食物消化、情緒影響、吸煙飲酒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心率。可很久以來,人們都意識不到不良情緒導致的心率過快,以及異常跳動對心臟造成的傷害。
近年來,大量研究證實了靜息心率(人在安靜、空腹、清醒的狀態下,不受外界環境影響而測量出的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疾病發病與死亡的一項獨立危 險因素,過快的心率可增加死亡的危險。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在2010年的調查研究顯示:與心率60~74次/分的男性相比,心率為75~89次/分及≧90次/分者心血管病發病風險相對較高,其發病風險分別增加12%和32%;在女性中,心率≧90次/分者與心率60~74次/分者相比,發病風險增加23%。
長壽偏愛慢心率
其實,慢心率是人類長壽的“開關”,身體健康的老人靜息心率較慢是件好事。
很多研究都表明,靜息心率越慢,壽命越長。靜息心率每分鐘60~75次是理想狀態。研究發現,靜息心率在60次左右,人的壽命可 達93歲。此外,動物界也有相衕的規律,老鼠的心跳可達每分鐘500次,但壽命僅2年,烏龜心跳僅為每分鐘6次,壽命可長達200年。
相反,靜息心率大於80次的壽命就會縮短。這是因為心率越快,心臟的舒張期就會縮短,心肌供氧減少,從而引起心臟供血不足、心肌缺血;衕時,心率增快也會直接導致心肌耗氧增加。長此以往,會增加心肌梗死、慢性心衰的發生率。
要想長壽,最好把靜息心率控制在75次以下,冠心病病人也要在55~60次左右。不過要注意的是,靜息心率過慢也存在一定危險,如果慢於55次,就需要去醫院做檢查。
放緩心率是一項需要在生活中長期積累的“工程”。首先就是要運動。常參加各種強度適宜的運動,就會使靜息心率變慢。雖然運動時心 率加快,但運動能使心功能得到鍛煉,從而使靜息心率減慢。其次是保持適當體重。肥胖會使心臟負擔加重,因此要通過健身運動,調節飲食來保持適宜的體重。
然后就是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熬夜、吸煙、飲酒均可使靜息心率加快。少喝濃茶,特別是不要在睡前喝,否則容易導致失眠。還應定時大便,保持排便順暢。
此外,生活中心態要平和,不要總著急、生氣,如果因為緊張、生氣等情況出現心率過快,可以通過聽音樂、靜心冥想等方式逐漸恢復平靜。高血壓和冠心病的患者要堅持服用β受體阻滯劑,使心率減慢,減少與控制心肌缺血的危險。
適度增快也健康
平時生活中,除了要放緩靜息心率,適度運動等讓心率在安全范圍內規律地增快,對心臟也會起到保護作用。普通人如果能長期堅持運動,不僅能鍛煉心肌、強壯血管,靜息心率還可能會降下來。
在運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讓心率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尤其對老年人來說,身體各器官系統機能水平都出現下降趨勢,更要注意安全。一般而言,運動 時的心率比靜息心率快20次左右比較合適,如果超過了就要控制強度。國際上通行的公式:運動心率=170-年齡;體弱且年紀較大的人,運動心率=(170-年齡)×0.9。如60歲的人,心率控制在每分鐘110次;70歲時,心率控制在90次以內。
此外,自我感覺也是掌握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重要指標。運動后輕度呼吸急促、感到有點心跳、周身微熱、面色微紅、微出汗,心率在3~5分鐘左右能 恢復正常,沒有持續的疲勞感或其他不適感,表示運動適量;如果有明顯的心慌、氣短、頭暈、大汗,休息10~20分鐘心率仍不恢復,運動后出現疲勞、食欲減 退、睡眠不佳等情況,則為運動量過大,應酌情減少。反之,如果運動后沒出汗,心率無變化,最好適度增加些運動量。
中老年人最安全、最有效的運動是每天適當快走40分鐘,可以分段進行。感覺心率很快時,通過摸手腕部的橈動脈或下頜骨(下巴)的頜下動脈來數脈搏,如果條件允許,戴心率表也能顯示數值。運動后,通過深呼吸讓心率恢復正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