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9日星期三

慢性腹瀉潛伏重要隱患 患者應規範用藥



隨著醫學的不斷探索與進步,人們對腸道疾病的認識不再是含糊而籠統的。以慢性腹瀉為主要表現的炎症性腸病被細分,主要包含兩種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英文縮寫為UC)和克羅恩氏病(Crohn’s病,簡稱CD)。兩者都是近年來受到消化學界重點研究的腸道疾病。深受重視的原因在於,炎症性腸病已成為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和慢性腹瀉的主要病因,各年齡階段均可發病,青壯年發病更多。
潰瘍性結腸炎可累及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乃至全結腸,內鏡病變特點有持續性、淺表性、易脆性、出血性、連續性、化膿性及潰瘍性等特點;晚期由於結腸纖維組織增生,腸壁變厚、變窄、息肉增生,可能導致癌變。克羅恩氏病可侵及從口腔到肛門任何消化道部位,呈節段性和跳躍性改變,回腸末端和鄰近結腸最常累及。
這兩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大多數專家傾向於與遺傳、感染、免疫、神經、精神等因素有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主要症狀為發熱、腹瀉、腹痛和黏液膿血便,克羅恩氏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腹部包塊、腸梗阻、瘺管、肛門病變和體重下降。由於炎症性腸病病因不清、臨床症狀不特異,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因而診斷比較困難。一旦誤診則引起誤治,結果輕者遷延不愈,重則危及生命。因此,盡可能做到早診斷和早治療。
目前診斷炎症性腸病主要依靠詳細的病史、結腸鏡檢查和黏膜組織學檢查等資料。大多數患者比較懼怕結腸鏡檢查,但是它對於疾病的確診卻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所以疑似炎症性腸病患者需接受結腸鏡檢查並取活檢,病變腸段活檢有助於確診。但對於重症或暴髮型炎症性腸病患者可緩做或是僅做直乙結腸鏡檢查。當患者具有上述典型症狀和腸鏡下表現以及特徵性的病理組織檢查結果時,不難做出炎症性腸病的診斷。重症或病程長的炎症性腸病患者因易併發腸道惡性腫瘤,需要定期復查結腸鏡。此外,小腸鏡和膠囊內鏡檢查可顯著提高小腸克羅恩氏病的診斷率。
炎症性腸病的治療需遵循“分級、分期、分段”的個體化原則,因為同種疾病在不同患者、同一患者在不同階段,其治療方案都會有所不同。患者應按醫囑堅持服用氨基水楊酸製劑、激素或硫唑嘌呤等藥物,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可能還需要手術治療。患者應避免勞累並加強營養支援,對於活動期患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忌海鮮食品,避免冷飲、多纖維素蔬菜以及刺激性食物攝入;對於緩解期患者則以高熱量、有營養、易消化食物為主,主張少食多餐;克羅恩氏病患者限制乳品及半乳品攝入。重症患者需住院補液治療,甚至需要禁食,給予全胃腸外營養支援治療,並可酌情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只要患者認真隨訪、規範用藥、定期腸鏡檢查,並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診療方案,就不難控制炎症性腸病的疾病活動並預防復發。為此患者要有信心和恒心,並堅持到正規醫院消化專科就診。 張敏紅(副主任醫師)范建高(主任醫師、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消化內科)

來源:新民晚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