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

出現脂肪肝有5徵兆,常用生物活流電 按柔其中5穴位可養肝



脂肪肝屬本虛標實之證,以邪實為主,病位在肝脾腎三臟,脂肪肝病因與過食肥甘厚味、飲酒過度、久臥久坐、體豐痰盛、感受濕熱毒邪、情志失調、久病體虛等有關。下面一起來看看出現哪些症狀說明您可能患脂肪肝了以及按摩哪些養生穴位可養肝。
徵兆一:噁心、嘔吐、腹脹
輕度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損害,可伴有噁心欲嘔、厭油、上腹飽脹等不適。噁心的症狀常常單獨出現。
徵兆二: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是脂肪肝常見的症狀之一,如果長時間食欲不振,除了懷疑胃炎以及其他疾病,也應考慮到脂肪肝的可能。
徵兆三:疲倦乏力
中度以上脂肪肝可以有倦怠、易疲勞的表現。
徵兆四:內分泌失調
重度脂肪肝人群中有人可以有男性乳房發育、睪丸萎縮、勃起功能障礙,女性月經過多、閉經,病人體重減輕或增加等表現。
徵兆五:維生素缺乏症
脂肪肝時由於脂肪堆積合併飲食中維生素缺乏,那麼人就易出現多種維生素缺乏症。臨床可見周圍神經炎、舌炎、口角炎、皮膚淤斑、角化過度等。少數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齦出血、鼻衄等。
徵兆六:蜘蛛痣
它是皮膚小動脈末端分支性擴張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稱蜘蛛痣,經常出現在面、頸、手背、上臂、前胸和肩膀等部位。直徑可從針頭大到數釐米以上。檢查時用指尖或棉簽壓迫痣的中心,其呈輻射狀的“小血管網”即可褪色,去除壓力後又會出現。最常見於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但在一些脂肪肝患者身上也可以看到。
徵兆七:黃疸
黃疸是由於體內膽紅素代謝障礙,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滲入組織,將鞏膜、黏膜和皮膚染成黃色所致。脂肪肝時黃疸類型常為肝細胞性,該型黃疸常伴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狀。少數脂肪肝病人會出現輕度黃疸,在肝內脂肪被清除後黃疸即消退。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徵兆並不是脂肪肝所特有的症狀,及早發現這些早期表現不僅對脂肪肝的及早調理意義重大,對於及早發現其他更嚴重的器質性疾病更是大有裨益。如果出現了脂肪肝,也不必過分擔心,只要及早干預,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穴位按摩養肝護肝
脂肪肝的防治與身體上其中五大穴位息息相關。其中幾個防治脂肪肝的養生穴位,可採取生物活流電來按壓、柔來剌激穴位,以達到輔助治療脂肪肝或預防脂肪肝的目的。
三陰交
三陰交乃足三陰經中氣血交會之處,除可健脾益血外,還可調肝補腎。刺激該穴可以把體內的濕、濁、毒素排出體外。
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三里”有理上、中、下“三焦”之意。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按摩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降低血脂、血液黏度。
豐隆穴
豐隆穴為古今醫學家所公認推崇的治療痰濕證的首選要穴,具有通經活絡、通調脾胃氣機,能使氣行津布,中土得運,濕痰自化的功效。
中脘穴
中脘別名上紀、太倉、胃脘,是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用。
太衝穴
太衝穴為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具平肝潛陽、行氣解鬱之功效。
以上這幾個穴位是針對早期脂肪肝出現時所用的其中須用的養生穴位,在用生物電剌激時,並非一按即可,有一定的時間性。在施電時必須因應患者的體質來施,每個穴位在施電後要觀察一下穴位在施電後的情形與效果再決定下一步如何施電治療,這點很重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