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相親相愛組成一個溫馨的家庭,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幾乎是所有夫妻的願望。但當今的社會越來越個人主義化的時候,矛盾也就越來越多。這個觀念就造成了越來越多的矛盾。使得很多婚姻瀕臨離婚,那麼該怎麼挽救你的婚姻?
其實,並非大家想像的那麼複雜。要想處理好夫妻間的關係,只要理清夫妻間的界線就可以了。一旦清楚了夫妻間的界線在哪,就可以得知產生了矛盾是誰的問題。假如看到是自己的問題,就有能力改變現狀,假如是對方的問題,另一方也可以採取主動積極應對。
然而,正是因為很多瀕臨離婚的夫妻不明白夫妻間的界線在哪,總一廂情願的以為相互謙讓就能消除夫妻間的矛盾,忘記了夫妻本來都是獨立的個體,來自與不同的出生家庭,有著不同的人生體驗,縱然是知音,也難做到渾然一體的境界。
要建立夫妻間的界線:要做到不要自我為中心
要建立夫妻間的界線,首先一定要克服自我心中的傾向,時時提醒自己地球並非繞著我轉,跟我親密的人不是為了我而存在於這世界上。
所以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將別人降級為滿足我需要的對象,並沒有把他們視為真正的人,不能以平等的角度來看真實的對方,愛就瓦解了。
中國人講究融為一體、同生共死的情感關係,這和西方人講究內心的自由、獨立有很大區別。所以當今天的社會越來越個人主義化的時候,矛盾也就越來越多。這個觀念就造成了越來越多的矛盾。那麼有著第一夫人之稱的彭麗媛,是如何處理夫妻間的相處呢?
先撇開彭麗媛那頭第一夫人的頭銜不談,她和別的女人一樣,都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在結婚幾十年後,仍與丈夫如同初戀般如膠似漆,想必她對處理夫妻間的關係也有自己的一套。其實,並非大家想像的那麼複雜。要想處理好夫妻間的關係,只要理清夫妻間的界線就可以了。一旦清楚了夫妻間的界線在哪,就可以得知產生了矛盾是誰的問題。假如看到是自己的問題,就有能力改變現狀,假如是對方的問題,另一方也可以採取主動積極應對。
然而,正是因為很多瀕臨離婚的夫妻不明白夫妻間的界線在哪,總一廂情願的以為相互謙讓就能消除夫妻間的矛盾,忘記了夫妻本來都是獨立的個體,來自與不同的出生家庭,有著不同的人生體驗,縱然是知音,也難做到渾然一體的境界。
要建立夫妻間的界線:要做到不要自我為中心
要建立夫妻間的界線,首先一定要克服自我心中的傾向,時時提醒自己地球並非繞著我轉,跟我親密的人不是為了我而存在於這世界上。
有一對夫妻,丈夫收入不錯,可總是回家很晚。於是,作為家庭主婦的妻子老是抱怨丈夫很晚回家,一回家就上網看電視,要麼倒頭就睡,一點兒都不關心她。她看不到辛苦工作一天的丈夫,已經累得說不出話來。
同樣的,丈夫常常因為妻子沒有及時熨燙好他的西裝領帶而抱怨。他所不能理解的是,妻子又帶孩子又做家務,可能已經做了一百件其他的事,也很勞累,就盼著他回家能說上幾句話。然而在妻子生理期來的時候,作為丈夫的更應該諒解一下,如果經濟允許的情況下為她購買一些補血的食物,或是保健品之類的補血產品,這樣更能顯出對妻子的關心。所以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將別人降級為滿足我需要的對象,並沒有把他們視為真正的人,不能以平等的角度來看真實的對方,愛就瓦解了。
要建立夫妻間的界線,一定要明白“你不是我”,就是要接受對方有自己的地盤,允許對方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思考、生活。放下自己的經驗,進入對方的經驗,並且認同它,向對方表示理解,也就是感同身受、同理心,知道他那個樣子有他的道理,這是親密關係的基礎。
有一對夫妻經常吵架,雖然吵的都是雞毛蒜皮,可是這樣的爭吵天天有。丈夫出身於規矩很多的家庭,他母親特別愛整潔,他從小被教育家中的床只可以在睡覺的時候使用,不可以隨便坐,更不可以在床上看電視吃東西。
而妻子因小學就開始住校,宿舍裏的床是她的座椅,躺床上看書、吃東西,跟同學聊天,對她來說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結果婚後,丈夫因為妻子老喜歡躺床上看電視吃零食,每次看了都數落,兩人都不開心。丈夫有沒有想過,是關於床的規矩重要,還是讓妻子在家舒心重要?估計他從來沒這麼想過吧。當有一天他不能自在地做自己,就沒辦法對他的經驗感同身受,而總是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批零自己的感受。這樣是沒有同理心的,沒有同理心,也就沒有辦法跟愛人有更深一層的聯接。
要建立夫妻間的界線:不要死纏爛打
要建立夫妻間的界線,第三就是要尊重對方跟我不同的自由。他跟你不一樣,你也不生氣,求同存異。他違背了你,你也不會以愛的名義死纏爛打不依不饒。自由是愛的先決條件,親密的感情不是奴役,不是管控剝奪對方的地盤,感情想要穩定,雙方都能容許另一方做個自由獨立的分別的個體。
妻子偷偷跟朋友抱怨,她的丈夫出軌,總是想盡辦法跟她提出離婚,她為了不讓丈夫“得逞”,上班跟蹤追擊,下班審問逼供,苦肉計美人計反奸計,軟硬兼施。
朋友就問她,你這麼做,你不開心,讓他也很不開心,為什麼不放手呢?她說,那是因為我愛他,我珍惜我們的過去不想放棄,所以我一定要說服他。可這對夫妻到最後還是無法挽回。其實不管結果如何,這個做法的本身就超越了兩個人的界線
來源:家庭醫生健康
來源:家庭醫生健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