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腰椎骨質增生
腰椎骨質增生的臨床表現:好發部位,以腰三、腰四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劇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
二、頸椎骨質增生
臨床表現: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症狀,晚期可導致癱瘓。頸椎骨質增生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嚥困難等。

三、膝關節骨質增生
1.外傷因素。
由於損傷、膝關節畸形或炎症等因素造成膝關節負重力線的改變,使膝關節面有效負重面積減少,關節面受力不均勻,衝擊力集中部位易發生關節軟骨的損傷,並造成骨小梁微小骨折(亞骨折),出現骨質塌陷,隨後則出現軟骨下骨硬化現象。
2.自身免疫反應。
膝關節軟骨受到機械性等因素破壞後,關節軟骨細胞、粘多醣及膠原蛋白的"隱蔽抗原"暴露,引起自身免疫反應,造成軟骨繼發性損傷。
四、足跟骨質增生
足跟骨質增生的症狀是足跟壓痛,腳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輕,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時輕時重,走路時腳跟不敢用,有石硌、針刺的感覺,活動開後症狀減輕。
跟骨部位長骨刺,多見於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很多組織會發生退變,尤其是足跟部位承受很大的壓力,且承受壓力持續時間也較長,加上行走過程中少不了足跟部位的摩擦和衝擊,所以足部相關組織很容易發生退行性改變,從而誘發足部骨刺(骨質增生)的出現。
來源﹕39健康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