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兒女須知」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兒女須知」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專家提醒:老人的耳朵不好也經常會摔倒




“在大多數人看來,耳朵是用來聽聲音的,其實它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維持平衡。”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劉博介紹,這主要靠耳朵裡面的前庭器官比如我們坐在車上,即使閉上眼睛不看窗外,也能感覺到車是在加速、減速還是轉彎,這就是因為前庭器官起了作庭器官出了問題,人體會出現各種前庭功能障礙,比如有些老年人會暈乎乎的,還有些人睜開眼用。耳朵可以說是人體平衡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感受器官,只是耳這個功能往往被人忽視。正因為如此,耳朵不好,也容易摔倒。
劉博提醒,如果是前睛看的時候就會感到天旋地轉,閉上眼睛也會
覺得自己在旋轉,甚至有些人還可能會嘔吐。
“前庭器官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衰退。”河南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劉宏建介紹,有些老人走路顫悠悠的,一檢查,身體沒什麼毛病,就有可能是前庭器官出了問題。
劉宏建建議,頭暈走路不穩的老年人,要先去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和骨科好好看看,排除了這些科室的問題,最後不要忘了去一趟耳鼻喉科。




來源﹕大洋網

2013年11月23日星期六

養腎之道 讓老年人益壽延年

 


進入老年後,護腎顯得更加的重要,因為從中醫角度來講,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源,臟腑機能活動的原動力,主宰着人一生的生長、發育:青少年時期,腎氣充盛,人逐漸長大,發育成熟;中年以後,腎氣虧虛,人體逐漸走向衰老。從這一點來說,老年人腎虛是不可避免的生理過程。

不可輕視防感冒

感冒屬全身性疾病,能使免疫功能下降,常繼發感染。據報道,因感冒而使近40%的慢性腎炎癥狀加重,而慢性腎炎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第一位的原發性疾病,故在日常生活中應十分重視預防感冒。

加強鍛煉

腎病患者由於天氣寒冷,更加不願意運動,整個冬天喜歡呆在溫暖的家裡,甚至卧床休息。醫生提醒:這是極其錯誤和危險的做法,這樣會使腎臟血流減緩,加重瘀滯和腎臟的硬化萎縮。腎病患者的鍛煉方式以步行為主,天氣晴朗時盡量參加戶外運動,不適合戶外活動時也應該在室內散步,不要卧床。

(本文略有刪節)

來源: 中醫頻道

2013年11月15日星期五

年邁的老人需要一根好拐杖


人的年齡越大,行動會變得越加不敏捷,當人漸漸的年歲老去,或許他們需要一根好拐杖來輔助他們平穩的行走。購買老人拐杖需要注意一些什麼呢?
  有些老人不服老,一開始都無法坦然麵對自己需要使用拐杖的事實。其實衰老是個很自然的規律,我們人人都不需要避諱,坦然的接受自己變老的事實,用樂觀的心態去麵對所有的變化,人老心不老,歲月奈我何?
  購買一根好拐杖,大家一定要先考慮到舒適性。
  不要以為拐杖就是一根長長的棍子,沒有那麼簡單,因為要經常使用,所以一根好的拐杖能讓人用起來更貼心,就像是老人自己的“貼心夥伴”,用起來舒心才是最重要的。現在的拐杖都設計的很人性化、很科學,個子高的老人家就可以將拐杖調長一點,個子不高的老人家就可以將拐杖的長度調短一點,將拐杖的長度調到肘關節能夠覺得舒服的位置即可。
  

拐杖的手把那裏最好選擇帶有海綿的,這樣可以緩衝手掌和拐杖把柄的摩擦力,不至於讓手掌或手指的皮膚受到傷害。
  為了避免拐杖在濕滑的地方打滑,一般拐杖的底端都帶有防滑的設備,而橡膠材料的防滑作用是最強的,值得大家考慮。老人家使用拐杖的時間長了,橡膠底端的齒痕磨平了的話,記得要及時更換,以防老人家滑倒,安全第一。
  拐杖是年邁老人的“好朋友”,外出散步、串門的時候記得都帶上這個“好朋友”,讓它幫助您的步伐更平穩、更矯健。

來源﹕華聲在線

2013年8月15日星期四

小心眼大脾氣 警惕或許是老年癡呆最早症狀


經過歲月的洗禮,步入老年,往往會少了幾分青壯時期的辛辣和犀利,多了幾分寬容與平和,人會變得溫和而慈祥。然而,我們也會發現,有一些老年人原本性情溫和,但近年卻一反常態,小心眼、脾氣大,甚至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暴跳如雷。神經內科專家指出,老年人的情緒、性格突然發生較大變化,這很有可能是阿爾海默茨病(俗稱老年癡呆)的最早期的症狀!
情緒大變,鬧得全家不得安寧
家裏如果有一位老人患了阿爾海默茨病,那麼全家人都不得安寧。
劉女士的母親今年67歲。一年半以前,劉女士發現母親出現記憶衰退的跡象,說完一句話,轉身就忘了。後來還變得話很少,表情較為淡漠,與以前判若兩人。全家人都以為是因為父親的離世,母親在精神上受打擊過大,才出現這些症狀,也就沒往疾病上考慮。
但後來母親一些“奇怪”舉動越來越明顯,比如以前喜歡看電視、做一點家務,現在坐不住,回到家一會兒又要出去,不讓她出門,就會大發脾氣。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情而不依不饒,比如菜裏放少了油,就能對兒媳婦罵上兩個鐘。更讓家裏人擔心的,由於記憶力下降,她已經無法從照片上準確辨認出親戚的名字。經過醫生測評,診斷其為“阿爾海默茨病”(老年癡呆)。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周伯榮指出,老年癡呆有很多表現,比如記憶力下降、邏輯混亂、情緒抑鬱、暴躁以及方向定位等能力喪失。不過,這些都是依靠臨床症狀和神經科量表進行測評,常常帶有主觀判斷,大多數量表對輕度病情患者的敏感度較差,會遺漏大部分輕度病人。
現在國際上有一種新的方法確診阿爾海默茨病,即抽取腦脊液進行活檢,檢測TAU蛋白以及β澱粉樣蛋白。通過這些蛋白的檢查,能夠在患者還沒有出現明顯記憶下降的現象時,或剛開始出現情緒變化就能確診,從而把阿爾海默茨病的診斷時間大大提前。



並非只是智力下降,還會致殘
有人以為,患上了“老年癡呆”後,也沒什麼危害,頂多就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多一個人照顧病人而已。而周伯榮卻指出,這是對老年癡呆的誤解。實際上,老年癡呆的後果是嚴重的,已成為現代社會老年人的主要致死疾病,是導致老年人殘疾和不能獨立生活的主要原因。
老年癡呆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疾病一定會緩慢進展,一開始只是情緒、性格等發生變化,接著記憶力下降、認知功能降低,說白了就是智力水準越來越低,嚴重的只相當於3-5歲孩子的智力。
病人如果不接受治療,3-5年病情會變得較為嚴重,病人變得呆滯、長期臥床(蜷縮狀)、生活不能自理,最後常因褥瘡、肺炎、骨折、泌尿系統感染、營養不良等而死亡。因而,專家稱,老年癡呆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後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殺手。
及早治療,儘量延緩病情進展
在我國,阿爾海默茨病患者超過700萬人。嚴重的智力衰退和語言能力障礙等導致患者交流困難、生活不能自理,還因精神行為異常而“無情地”折磨親人和照料者。
周主任認為,對輕度的患者,藥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癡呆症狀或延緩癡呆進展。因此,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至關重要。若在老年人剛剛出現情緒變化的時候,就能及早發現確診,並且及早治療,可以很大程度上推遲進入疾病的嚴重期,比如70歲發病,及時治療,患者80歲才進入嚴重期。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子女不同父母住,因而有時候忽略了老年人的情緒、性格的變化,直到出現明顯的癡呆狀態,表情呆滯、淡漠,無法進行正常談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時候才到醫院就診。
目前,治療阿爾海默茨病的藥物有很多種,積極治療老年人輕度的認知損害,這是守住阿爾海默茨病的第二道防線。
Tips
癡呆病有很多種
在臨床上,癡呆病有很多種,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是最主要的癡呆類型,佔癡呆病的50%左右。剩下的還有血管性癡呆、路易體癡呆、帕金森癡呆、酒精性癡呆、梅毒感染所致的麻痹性癡呆。而有些癡呆病是可逆的,通過治療完全能夠治愈。因而,在老年人開始出現記憶力大幅度下降,且有行為異常和思維異常的表現時,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就是老年癡呆,而應該到醫院確診。

來源:羊城晚報

2013年8月8日星期四

父母走路慢可能是抑鬱




如果父母走路越來越慢,要留心是否會有抑鬱的隱患。
據美國“心理科學中心”網站720日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學者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與沒患有抑鬱症的老人相比,患有抑鬱症的老人行走速度較為緩慢。
步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體能、關節活動度、肌肉骨骼健康程度和心理健康狀況等。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系的學者選取了4581名年齡在60歲以上的參與者,在6年內分析了他們的抑鬱症症狀和步速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與步速處於平均水平的老人相比,步速緩慢的老人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會增加;抑鬱症的症狀與步速緩慢之間也存在直接關係。
這項研究成果表明,首先,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在身體健康和移動功能方面會出現衰退,這些因素會降低步行速度和對體能形成限制,最終會對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有可能導致抑鬱症。其次,隨著抑鬱症症狀的增加,老人的身體活動能力也會受到影響,疼痛感增加,疲勞感惡化,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就會降低步行速度。



來源﹕生命時報

2013年7月5日星期五

口腔醫師:老人缺牙不及時補 後果可能很嚴重

口腔醫師指出,缺牙過多使很多中老年人過早喪失咀嚼功能,更可以引起或加重心臟病、胃病、糖尿病、心血管病和關節疾病及並發癥,有缺牙務必及時補。

除不一定會萌出的智齒,人一共有28顆牙。世界衛生組織有個“8020工程”,即80歲以上的老人至少應該有20顆能夠承擔咀嚼功能的牙齒。而在我國,老年人群牙齒缺損現象普遍。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中老年人齲齒患病率分別高達88.1%98.4%,牙周健康率只分別為14.5%14.1%

不注意口腔衛生,牙周病、齲齒(蛀牙)是老年朋友缺牙的主要原因。”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王麗萍表示,這些牙病早期無自覺症狀,等到有牙痛、牙齒鬆動、無法咀嚼等症狀時,牙齒已經沒有保存的價值,必須拔掉或自行掉落了,造成老人缺牙。




缺牙必須及時補上


認為牙齒不疼就沒事,缺幾顆牙無傷大雅,是老年朋友常見的認識誤區。”她說。其實,口腔疾病不及時就診,最將導致嚴重的口腔問題及身體等一系列問題,如缺牙過多使很多中老年人過早喪失咀嚼功能,影響營養吸收,更可以引起或加重心臟病、胃病、糖尿病、心血管病和關節疾病及並發癥。

有研究顯示,不到10顆牙齒的人,死於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比同齡同性別而有25顆以上牙齒的人高7倍。原因是口腔與牙周的感染可散佈到心血管系統,造成低程度的慢性發炎,而發炎是導致心臟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危險因素。

補牙方案按需選擇

王麗萍強調,老人有缺牙要及時補。除上述危害外,缺牙周圍的牙齒會傾斜,相對應的牙會伸長,造成牙齒咬合錯亂,不僅影響美觀,還容易患牙周病。

補牙有幾種方法,可諮詢醫師按實際情況、經濟條件選擇:一為活動義齒,可自由取戴,修復速度快,費用低,但咀嚼功能會受影響,雖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但太硬的東西咬不了;二是烤瓷牙,這種方式要將旁邊的牙齒磨小當支架,因而操作前提是旁邊的牙齒是堅固的;第三種是種植牙,只要身體無系統性全身疾病都適合做,這種最為優化的補牙方案,但費用比較高。




必備牙線或牙周沖洗器

老人的食物別選太甜、粘性大的,謹防傷牙。進食後及時刷牙或漱口,使用牙線或牙周沖洗器清潔牙縫之間的食物殘渣。

定期做口腔檢查也非常重要,例如,齲齒早期就醫避免拔牙。”王麗萍說,齲齒早期無自覺症狀,此時,只要及時填充齲洞就能阻止其繼續齲壞,保住牙齒。不然,齲齒會越來越嚴重,齲壞空洞越變越大,會傷及牙神經,造成劇烈疼痛。到時即使補了牙也會影響咀嚼,還容易掉牙。


來源:資訊時報

2013年7月3日星期三

如何及時發現父母患上白內障



1物模糊
  視物模糊,視物逐漸模糊,有時會覺得光線周圍出現光圈以及物體的顏色不夠明亮。如果白内障患者是在夜間開車的話,會有種對面過來的汽車車頭燈太刺眼而感不適或煩躁的感覺。但一般而言,白內障早期症狀發展的過程相當緩慢,并視晶狀體最混濁的位置及其發展過程而定。
  2色觉异常
  色覺異常,白內障初期由於晶狀體吸收水分多而腫脹,其上皮細胞隙增大而填有微粒水滴,光線透過它時會發生折射而呈現彩色暈光,俗稱虹視。
  3、眼前暗影
  白內障初期,晶狀體的部分混濁位於瞳孔區,在眼前可以出現位置固定、形狀不變的點狀或片狀陰影。它與玻璃體混濁引起的飞蚊症有所區別,后者的暗影是可動的,雖然活動范圍不大,但時隱時現,形狀多變。
  4盲或夜盲
  晝盲或夜盲,若晶状体混浊先在中央部開始,白天光強、瞳孔縮小時,光線進入眼內受阻,因而出現晝盲;如晶狀體混濁位於周邊部,晚上暗光進入赤道部視網膜受阻,而赤道部視網膜的杆狀視細胞是專司液視覺的,因而會出現液盲現象,這也是白內障早期症狀之一。



 
 5、眼老花減輕

  眼老花減輕,部分老年人平時需要戴老花眼鏡來看書讀報,但他們會忽然發現自己不需要戴老花眼鏡看得也很清楚了,有的老年人很開心,事實上,這卻不是個好兆頭,這是因為老年白內障初發時,晶狀體凸度增加,屈光近點發生改變的緣故,是白內障的早期症狀之一。


來源﹕搜狐

2013年6月19日星期三

老人性格乖僻愛吵架 去耳鼻喉查查是否耳聾




年紀大,機器壞”常常被老人拿來自嘲身體機能的退變,包括耳聾耳背。據統計,全國身患老年性耳聾者達1364.49萬,佔聽力障礙總人群的66.87%。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性耳聾通常由家人發現——長輩聽不到門鈴或電話響、說話像吵架、電視或收音機開得很響……專家表示,60歲以上老人平均每年“丟失”0.6dB的聽力,若長期不察、不理老年性耳聾,不僅溝通交流難,還會引發性格及心理問題,門診經常發現家人訴稱老人抑鬱自閉、乖僻,最查實是耳聾惹的禍。
病因分析:七旬老太愛吵架 原來是耳聾
汕尾林老太太,70多歲,這幾年動不動就發脾氣,把兒女、媳婦、孫子孫女們都折騰得夠嗆。50歲的兒子林先生說,母親年輕時極為勤勞,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慈愛的她在家人心目中一直是“鎮宅之寶”。
情況近5年悄悄變化——林老太脾氣越來越怪,慢慢地不願與家人溝通,說話時嚴肅地盯著家人看,搞得大家心裏都毛毛的。後來,發展至疑神疑鬼,認為家人對她不滿意,故意躲著她說話。與林老太相處了30多年的媳婦最“當災”,一對話就變吵架。家人希望林老太出門找朋友聊天,她卻總是不願意出門。
家庭關繫緊張、矛盾越來越激化的生活今年初得以終結。林家的遠房小侄子發現,林老太好象聽不見了,於是建議去醫院檢查。醫生確認,林老太耳朵聽力下降值達80dB,已經是重度耳聾,佩戴助聽器都不行,最後植入人工耳蝸才聽得見。
林老太向醫生坦言,不能接受自己70來歲就聾了,又怕家裏人嫌棄,所以不敢告訴他們,自己勉強裝著,越來越辛苦,於是焦慮、抑鬱、不願交流卻又害怕被孤立,糾結無助得連死的心都有了。在人工耳蝸的幫助下,林老太恢復了與人交流的能力和慾望,重新回到家人圈、朋友圈,以往的怪老太重拾慈愛開朗。
治療勘誤:年過60 聽力每年“丟失”0.6dB
廣東省人民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吳佩娜表示,林老太患上的是老年性耳聾,由於年齡的增長,聽覺器官衰老退化,出現雙耳對稱、緩慢進行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減退。“這種情況發病率很高,美國的報告為三四成;我國數據顯示,全國身患老年性耳聾者達1364.49萬,佔聽力障礙總人群的66.87%。”老年性耳聾的病因尚未明確。吳佩娜說,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可增加血液濃度,導致耳蝸微動脈阻塞而影響到內耳迴圈,加速聽力系統衰老,從而加快耳聾進程,因此中老人要注意飲食清淡,減少脂類食物,戒除煙酒嗜好。此外,噪音和服用耳毒性藥物,也會導致或加速耳聾。
在系統老化衰退、危險因素等共同作用下,60歲以上老人平均每年“丟失”0.6dB的聽力,臨床發現,老人的聽力損失大多以高頻聽力下降為主,言語識別能力明顯下降,可伴有耳鳴、眩暈等。


專家提醒:通常家人發現 且“聾人三分傻”
老年性耳聾一般都是由家人發現的”,專家表示,由於該病進程一般較緩慢,老人家聽力下降但自身察覺不出來,因此與人交談時需要對方重復說,自己的音量也會增高;將電視、收音機的音量調高;手機、電話、門鈴響聽不到等等,都可能是“慢慢聾”。一般來說,正常人說話的音頻在500~2000赫茲,而老年性耳聾一般先喪失高頻聽力,所以家人要注意這點,有的病人甚至出現高頻聽力陡降。
耳聾不僅直接導致老人與人溝通交流困難,還會引發多種性格改變或心理問題。比如聽不清聲音、說話,因此多疑、孤僻、焦慮、抑鬱、自閉,嚴重的不願與人溝通,不願參加社會、社交活動。俗話說“聾人三分傻”,因為聽不見而反應慢、語速慢,長期不理甚至出現說話嚴重變調,加速老年癡呆。
吳佩娜發現,很多老人不肯對家人承認自己耳聾,堅稱自己“聽到,只是聽不清”,此類聽力障礙同樣屬於老年性耳聾範疇,也需要及早就醫做聽力測試。
典型病例:助聽器不會越戴越聾
專家介紹,老年性耳聾的聽力下降是無法逆轉或恢復的,治療上可採取藥物治療、佩戴助聽器、人工耳蝸植入等。
對於中、輕度耳聾者,醫生建議早期佩戴適當的助聽器。吳佩娜發現,有助聽器需要的患者,僅20%左右願意佩戴,因為他們認為戴助聽器耳聾得更快,摘了就更聽不清了。“這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只是戴上和取下之的聽覺差異所造成的錯覺。”吳佩娜強調,助聽器不僅能恢復聽力,而且研究認為,“聽得見聽不清”的患者獲益更大,因為老年性耳聾的言語識別能力差,可能與中樞系統功能障礙及患者的認知能力有關。早期佩戴助聽器可以保護患者的中樞神經、言語識別功能。
有的患者願意戴助聽器了,但為省錢而隨便買路邊貨、接收繼用他人助聽器、只戴單耳助聽器等,專家認為,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老年性耳聾類型很多,助聽器據類別而彌補聽力,因此驗配要到醫院做專業的聽力評估;助聽器壽命長,耳聾加重了還可以調整繼續用,但每晚要放入乾燥盒清除濕氣進行保養。耳聾一般是雙耳性的,如果只戴單邊助聽器,易導致言語識別率提高不明顯、單耳聽力無方向感且缺乏聲音的立體感等。對於重度以上的耳聾患者,佩戴助聽器已不足以補償聽力,可考慮人工耳蝸植入、振動聲橋植入。
預防支招:清理“三高”助防聾
老年性耳聾符合人體的新體代謝規律,那些八九十歲仍耳清目明的老人,往往得益於基因基礎好。不過,清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險因素,從延緩聽覺系統衰老過程、預防耳聾上,專家認為還是有效的。
1.注意飲食衛生,減少脂類食物,戒除煙酒嗜好。
2.積極治療相應的系統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3.避免接觸噪音。
4.避免應用耳毒性藥物(如抗生素和抗腫瘤的藥物等)。
5.避免精神緊張,保持平和舒暢的心態,進行適量的體育活動。

來源:大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