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五.身體警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五.身體警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2月12日星期三

你絕不能忽視的6個健康問題

有些時候患上一種病,卻會接踵而至另一種病,讓人匪夷所思。你不得不注意,在一些表面問題下面可能隱藏着更可怕的疾病。下面就來瞭解最常見的幾種帶來“影子病”的疾病。
\
 一起來襲的“影子病”
雖然專家並不確定為何某些疾病會成雙成對,但瞭解自己的風險所在會讓你更安全。
多年來,醫生都觀察到,病人患了一種疾病時,經常又有另外一種不期而至,這被醫生稱為“影子病”。偏頭痛和心臟病或者中風之間的聯繫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現在研究員正在一點點揭示一些小病之間的聯繫,研究他們為何成對出現。
研究發現,“影子病”的出現可能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一種疾病導致的損傷引發了第二種疾病;二是有缺陷的基因或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煙、缺乏運動等,可觸發一種疾病,然後再引起“影子病”。當出現這些疾病時應採取更積極的預防措施,爭取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1.偏頭痛
影子病:中風或心臟病
如果你總是偏頭痛,醫生可能會警告你注意心臟病或者中風的出現。現在多虧有了新的發現,專家對各種偏頭痛所對應的心臟問題有了更深切的研究。
頻率問題
如果你一個多月就會患一次偏頭痛,那麼你患上心臟病的幾率比其他人會高出50%。如果偏頭痛每周都會拜訪你,那麼與其他沒有類似問題的人相比,患上中風的幾率就會是其他人的三倍。
保護自己
不幸的是,目前還沒有任何研究表明預防偏頭痛可以降低中風或者心臟病的風險。然而,保證心血管系統的健康,肯定會減少心臟問題的發生。為了保證這一點,控制已知病症,比如通過飲食和運動控制高膽固醇和肥胖。還需要戒煙,限制飲酒(女性最多一天一小杯)。

2.子宮內膜異位
影子病:黑色素瘤
2007年,一項歷時12年的研究證實患有子宮內膜異位(類似於子宮內膜的組織在子宮外生長)的女性有62%可能患上黑色素瘤。研究人員並不確定為何子宮內膜異位與這致命的皮膚癌經常會同時出現,但有一種可能是遺傳缺損造成了這兩個癥狀的出現。
保護自己
如果你已經患有子宮內膜異位,最好讓醫生來掃瞄皮膚,以防黑色素瘤的存在。你還可以對身上的痣做自我檢查。如果有任何疑點出現,一定要去做切片檢查。但不用驚慌。如果儘早確診,黑色素瘤100%是可以得到治癒的。
3.高血壓
影子病:糖尿病
醫生們一直想要瞭解為何高血壓和糖尿病會有關聯,因為這兩種病總是一起出現,尤其對肥胖病人而言。布萊根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3.8萬女性長達1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無論你的身體質量指數如何,不斷升高的血壓或者高血壓都會讓糖尿病的風險加倍。
布萊根婦女醫院研究員,David Conen醫學博士說,這兩種疾病有一個共同原因,潛在的罪魁禍首包括身體內嚴重的炎症問題,或者是血管內壁出現問題,讓血細胞滲入組織中,然後進行破壞。
保護自己
如果你的高血壓還不那麼嚴重,或者只是屬於高發人群,那麼需要檢測血糖水平。可以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增強體育活動,減去多餘的體重,限制鹽攝入量,戒煙。

4.牛皮癬
影子病:心臟病
一項針對50萬人長達5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奇癢無比的牛皮癬不僅會給你帶來不舒適感和醜陋的樣子,它還會增加心臟病的幾率。研究人員最終確定,心臟突發疾病風險與嚴重牛皮癬有着很大關聯,皮膚的小問題可能會讓心臟病風險的幾率加倍。對免疫系統的重擊會引發牛皮癬的生成,可能還伴隨炎症的出現,侵襲血管和心臟。
保護自己
控制皮膚疾病可以消除炎症引發的心臟病嗎?這個說法可能講得通,但必須要經過科學的進一步證實。你可以和醫生探討新的牛皮癬藥物,即便以前的方法失敗了,但它們可能有效果。同時,在此期間,建議通過飲食和運動來保證心臟健康。
5.代謝綜合征
影子病:腎結石
代謝綜合征是一種極為嚴重的疾病,它與冠狀心臟病、糖尿病和早逝密切相關。如果你擁有以下五個問題中的三項,說明你已經患上這一疾病:腹部贅肉,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膽固醇低(有益膽固醇),高血壓和血糖異常。
最新研究發現,代謝綜合征會讓患腎結石的風險增加。如果你擁有以上兩個病症,那麼腎結石的風險增加54%;三個病症,風險增加70%。
保護自己
肥胖是代謝綜合征和腎結石的關鍵癥結所在,超重人群更容易吸收過度蛋白質和鈉,促成結晶體的出現。縮小腰圍,減少代謝綜合征的癥狀會減少患腎結石的風險。

6.哮喘
影子病:抑鬱、焦慮
研究表明哮喘和心理問題,存在着顯著關係,包括抑鬱和焦慮。2004年,疾病防治中心公布,18%的哮喘病人同時飽受精神折磨。
對患有創傷後緊張症的退伍老兵的研究同樣證實 了這一聯繫。患有嚴重創傷後精神緊張性精神障礙的退伍老兵與中度癥狀的人相比,患哮喘的幾率是他們的兩倍以上。呼吸困難可能會導致焦慮甚至抑鬱。反過來心理問題也可能會讓哮喘癥狀加劇。
保護自己
如果你知道自己患有哮喘或者心理健康問題,那麼另外一種疾病可能如影隨形,需要及早診斷治療。為自己已經被確診的疾病尋求治療,否則你很難逃出這可怕的惡性循環。

來源:健康養生

2014年2月4日星期二

養生警惕 五臟開始衰弱的徵兆


1.眼睛經常發花
眼角乾澀,看不清東西。
這可能是肝臟功能衰弱的信號。這時按一按肝臟的四周,如果有發脹的感覺,應及時就醫。
2.耳朵老是嗡嗡作響
聲音也聽不太清,有時還會伴有腳痛、尿頻等癥狀。
這可能是腎功能衰弱的信號。這時應做到勞逸結合,少飲酒,少吃薑、辣椒等刺激性強的食物。
3.嗅覺不靈敏
經常咳嗽,有時甚至呼吸困難。
這可能是肺臟功能衰弱的信號。這時要注意飲食,戒煙,多吃新鮮蔬菜瓜果,加強體育鍛煉,防止肺部併發症的發生。
 
4.味覺遲鈍。
 
說明心臟功能可能受到了損害。當出現口中乾澀等癥狀,要警惕心臟發生病變。

頸椎有響聲,是疾病的前兆嗎?


問:頸椎有響聲,是某種疾病的前兆嗎? 我今年31歲,最近半年來脖子左右運動時,會清晰地聽到“咔”的響聲,這兩天我的右肩在劃圈運動時,也能聽到響聲了,總有點輕微的不舒服我諮詢過醫生,醫生說不疼就沒事,這會不會是某種疾病的前兆呢? 答:這是頸椎紊亂症的前期表現,說明以頸椎為主的軟組織和關節已經開始出現問題,最好盡快去醫院做正規的檢查,針對病因進行治療。頸肩部的不適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長期的伏案工作,老是保持一個姿勢,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肩頸部軟組織的慢性損傷;曾經有過外傷,陳舊性肩頸部損傷;受風著涼,感冒時不適感會加重。一般來說,頸椎紊亂症的初期症狀表現較輕,以酸痛、僵硬、活動受限為主,經過適當的休息、活動、放鬆後會有所緩解。但如果不加以重視,久之就會並發頭暈、眼脹、眼痛、視力減退、耳鳴、胸悶、心慌、月經不調等一系列的健康問題。 建議你在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抽出些空閒時間,做做下面這套放鬆操,可以緩解你的肩、頸部不適。 關鍵詞:動作要緩慢!每日只做一次,每次5~10 分鐘。

動作要領: 1. 坐位,雙手交叉、掌心向前、置於頭後頸下部,兩肘外展。 2. 以脊柱腰骶部為定點,前屈頭頸,感覺頸背部有不適點時停頓15 秒。保持坐姿不變,再做頭頸部向後仰、向左右側彎、向左右旋轉的動作,如在某一點感覺不適,同樣停頓15 秒。 3. 同樣坐姿,手掌翻轉,掌心向後,再重複一遍動作。


來源﹕時尚論壇

手麻別大意!經常手麻竟是7種病兆


手麻想必很多人都會遇到過,但大家都沒有過多地去留意它,覺得是一種正常現象,過一會兒就不會麻痺了。雖是如此,但手麻也不容大意,因為經常性的手麻也暗藏疾病呢。下面愛美網小編告訴你手麻都預示著哪些病症。
手麻了,這種現像很多人都遇到過,一般休息一會就好了,因此很多人也沒有在意。但是手麻還可以是很多的疾病引起的,需要人們給予警惕。
一、頸椎病引起的手麻
頸椎病的症狀表現多種多樣,手指發麻是其中之一,做頸椎X線片可以幫助診斷。治療頸椎病除可以採用理療、牽引和應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外,平時可做一些緩慢活動頸部的保健操;睡眠時枕頭高矮要適宜,一般以7~9厘米高為宜,軟硬也要適中,睡姿要正確,以避免局部血管和神經組織受壓。

二、糖尿病也會引起手麻
糖尿病會產生多種並發症,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發生周圍神經病變,就會有四肢麻木感和感覺異常等症狀。一旦患有糖尿病,要進行正規合理的治療,把血糖控製到正常範圍,並註意補充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C等。


三、末梢神經炎引起手麻
老年人如果長期消化吸收功能差,營養不良,會引起維生素B1缺乏致末梢神經炎,引起手指發麻。在睡眠中如果姿勢不正,頸項偏斜手臂受壓亦會引起手指發麻。

四、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引起手麻
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症。
高血壓會引起血管痙攣,高血脂會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加上晚上睡眠時血流緩慢,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一過性腦缺血而發生手指發麻的現象。
溫馨提示:因此老年人要定期查血壓、查血脂、做血液流變檢查,如有高血壓或高血脂,要做降壓、降脂治療,並要多飲水,還可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尼莫地平、丹參片、維腦路通、小劑量阿司匹林等藥,以改善微循環,手指發麻的現象便會消除。


 
五、慢性酒精中毒可引起手麻
對於一些經常喝酒的人來說,如果出現手掌發麻,就預示著慢性酒精中毒。慢性酒精中毒如果不進行及時干預,就可導致機體各系統功能障礙,甚至不可逆轉的病理損害,如慢性消化道炎和潰瘍、酒精中毒性心肌炎、脂肪肝或肝硬化、中樞神經系統變性或腦萎縮。

六、中風
引起手麻的另一常見疾病便是中風。專家曾說:“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之內有中風之疾。”須預防之:宜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闊情志。雖然手指麻木不一定會發生中風,但對於年齡在40歲以上的中年人來說,如果經常出現頭痛、眩暈、頭重腳輕、肢體麻木、舌頭髮脹等症狀,且患者平時又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腦動脈硬化等疾病時,應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風的發生。

 
七、更年期綜合症
進入更年期的婦女有時候也有手麻的現象,但是並不明顯,隨著更年期的結束,手麻現象就會隨之消失。
總之,手麻症狀的確診,還需參考頸椎片、肌電圖等輔助檢查才能明確論斷。一旦確診,如若症狀尚輕,則經正規的非手術治療,均可有不同程度好轉,如若症狀明顯,並出現手內肌明顯萎縮,則應及時採取手術治療,阻止病情發展,以免造成手內在肌不可逆的嚴重萎縮,導致手的功能嚴重障礙。


來源﹕愛美網

2014年1月15日星期三

養生警惕:說夢話打鼾5個睡眠現象暗示疾病


進入睡眠狀態,是一個人最放鬆的時段,但身體卻可能會在這個時候拉起“健康警報”。在睡夢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比如說夢話、打鼾、磨牙、腿抽動等,可能是透露身體疾病的信號,因此別小看了這些“小動作”。
磨牙
口腔是與外界交流的渠道,是情緒興奮的源點之一,具有反映緊張、悲觀等情緒的功能。
如果白天的情緒過於緊張或激動,進入睡眠時,大腦管理咀嚼肌的部分就仍會處於興奮狀態,不斷地做咀嚼動作。
調查顯示:性格內向、壓抑、情緒不穩定、易緊張的人易發生夜間磨牙。當您想逃避潛意識的心理壓力時,很有可能在睡眠中出現磨牙。許多學者的調查和分析結果還證明:磨牙症患者較非磨牙症患者的悲觀情緒較多。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人出現上述情況時都會磨牙,還存在個體的差異。
另外,夢中常磨牙,還與寄生蟲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有關,例如蛔蟲病也會導致磨牙。
蛔蟲的擾動會使腸壁不斷受到刺激,並引起咀嚼肌的反射性收縮從而導致磨牙。
不喜歡吃蔬菜、長期營養攝入不均衡,會引起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到了晚上,面部咀嚼肌就容易不自主地收縮,產生磨牙。


【對策】
偶爾磨牙對健康並無礙,但長期磨牙或每次入睡後磨牙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心理及生理上的障礙,以下幾種方法有助於預防磨牙:
1、白天常微微張開口腔或做臉頰熱敷,試著放鬆下巴部位的肌肉;
2、少嚼口香糖,不咬香煙、鉛筆;
3、如果磨牙是因壓力引起的,可以通過運動、深呼吸或做瑜伽來放鬆身心;
4、有蛔蟲病的人應及時進行驅蟲治療;
5、食用潔淨的食物,多吃蔬果,補充維生素;
6、如果經過一個月的自我治療仍沒有改善,可以請牙醫配以咬合板或護牙套以防牙齒受損。
流口水
睡著的時候,由於肌肉鬆弛,嘴就會張開,引起流口水,這種現像在側睡、疲勞、很困倦時候尤其容易發生。
中醫認為,睡覺經常流口水可能是脾虛的表現。
唾液分泌的調節完全是神經反射性的。
正常人睡覺時,大腦會控制唾液量的分泌,倘若分泌量增加,就可能是神經調節發生了障礙。


口腔裡的溫度和濕度最適合細菌的繁殖,牙縫和牙面上的食物殘渣或醣類物質的積存,容易引起齲齒、牙周病。這些不良因素會使口腔出現炎症,促進睡眠時唾液分泌。
鼻炎、鼻竇炎等疾病也會使唾液分泌量增加,出現流口水現象。
如果鼻子經常不適,又伴有流口水現象,就應當警惕鼻炎。
【對策】
要想減少睡覺時流口水的現象首先要注意口腔衛生,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習慣。
睡前不要吃過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也不要劇烈運動或過度用腦。
此外還可以嘗試調整睡姿,以半側臥為宜。
如果流口水是由牙病引起的,應該及時去醫院就診,去除牙石,積極治療牙齦炎。
打鼾
正常情況下,打鼾大多是身體疲勞引起的。
在極度疲勞的狀態下進入睡眠,人就會無意識地用口呼吸,從而吸入更多的氧氣,消除疲勞,這就會使軟齶等部分軟組織加劇震動,引起鼾聲大作。
還有不少人睡覺習慣性地躺著或者是趴著,這樣睡覺姿勢不利用肺部活動,極容易造成打鼾。有人以為,打鼾就是睡得香、身體好的表現。
其實不然,經常打鼾也可能是疾病信號。
如果鼾聲忽高忽低,間歇數十秒到數分鐘無聲無息,就很可能是患了呼吸暫停綜合徵的表現,簡單地說,這是一種由於鼾聲引起呼吸暫停疾病,出現這類情況
應及時去醫院呼吸科就診。
打鼾還會使大腦和血液長時間處於缺氧、低血壓狀態,神經系統會自我調節,以維持血壓正常,長此以往可能會引起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
如果上呼吸道的某些部位發生病變或畸形,也會造成呼吸道狹窄,造成打鼾。
因此,經常打鼾者應注意是否有呼吸道疾病,例如腭扁​​桃體肥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口腔炎、咽炎等。
有研究顯示,肥胖者打鼾的機率比普通人高出多倍。
這是由於肥胖者的呼吸道周圍被脂肪填塞,導致呼吸不順暢所致。


腿抽動
很多人在入睡和睡眠過程中會偶爾出現腿部抽動,但一般頻率很低,不會對睡眠產生影響,這屬於正常現象。
但如果每小時抽動超過5次,將會造成睡眠質量下降,這種現像被稱為“睡眠週期性腿動”,一般不會產生失眠和白天倦怠,不用上醫院治療;如果因此嚴重影響睡眠質量
,甚至影響了白天的生活、學習,則稱之為“週期性腿動疾病”。
週期性腿動疾病主要指睡眠過程中出現的腿部(偶爾胳膊也會出現)週期性、不自主的抽動,通常間隔幾十秒出現一次,一小時超過5次,可發生在整個睡眠過程中,表現為腳趾、踝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的局部彎曲,經常引起短暫或完全驚醒而導致睡眠斷斷續續,但患者本人經常感覺不到這些動作。
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就診了。
【對策】
要改善腿部抽動現象可以在睡前用溫水浸泡雙腳,讓腿部肌肉得以放鬆。平時要多喝牛奶等富含鈣質的食物,及時補充鈣質。




來源﹕愛美網

腳底凹凹凸凸 竟是病毒疣做怪

一位16歲男性,最近發現腳底出現一顆一顆的突起物,大小不一,且有越來越多的情況,整個腳底凹凹凸凸像是花椰菜。就醫后,切開突起物中有如胡椒粒的小黑點,用刀片薄薄削下,會有小出血點產生髮現,原來是病毒疣作祟。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鄭醫師表示,病毒疣是經由病毒感染所造成,主要是人類乳突瘤病毒(HPV)接觸到皮膚或黏膜而感染,會因病毒型別、生長部位或表現狀態不同而有不同名稱。病毒疣在外觀會有單一或多個,像小丘陵般突起的粗糙顆粒,外型有如花椰菜,通常在幾個月內會消失,但有的會持續好幾年,有傳染與複發的可能,還有些甚至會有癌變的可能。

鄭醫師說,病毒經常存在於潮濕、悶熱與公共場所的環境或物品中,如共用的毛巾、拖鞋、地板等,都是可能的傳染途徑。病狀常發生在身體易接觸外界的部位,如手、腳、臉等,若長在腳底時,有時會與雞眼混淆。另外,在一些職業上容易有小傷口的族群,如廚師、魚販、游泳教練等,都很容易被感染!

對於病毒疣的治療,在傳統治療多會採用破壞性方式,如冷凍、雷射、電燒等,依區域大小不同,所需時間也不同。當病毒疣生長速度比破壞速度快時,患病的區域會擴大,所以除了傳統破壞性的治療外,目前新式治療概念會搭配染料雷射,阻斷血液供給病毒疣養分,並減緩病毒疣傳染擴張的速度,縮短治療時間。但特別要注意的是,病毒疣具有傳染性,務必依醫師指示時間回診,治療不宜中斷。


 
鄭醫師提醒,初期病毒疣的外觀常會被民眾忽略,直到感染面積擴散時才去就醫,這時治療的時間就會延長,所以當發現有疑似感染時,應及早就醫治療;還有出入公共場所時,最好自備毛巾、拖鞋等會與身體直接接觸的用品,以降低接觸感染的可能。



來源: 健康養生

2014年1月13日星期一

十大令人尷尬的健康問題

美國《讀者文摘》亞洲版近日刊出了“10個最令人尷尬的健康問題”,幫你解決難言之隱。
 

 1.控制不住的頻繁打嗝。如果在不知不覺間吸入了過量空氣,就會頻繁打嗝。正常人每次大約吸入一茶匙空氣,如果一次性吸入過多,身體就會抗議。此時可以先大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彎腰成90度,堅持約10秒鐘打嗝就會停止。如果用該方法沒有效果,還伴有腹部不適、消化不良、胃脹或輕度噁心症狀時,就需要警惕是否幽門螺桿菌感染或泛酸。
  2.無論怎麼刷牙都口臭。口臭多是因為細菌在分解嘴裡殘留的食物,產生硫化合物,散發出惡臭味。即使牙刷得再乾淨,舌頭上殘留的細菌及食物殘渣一樣會散發臭味。因此,建議口臭的人刷牙時順便刷下舌苔。美國紐約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每天用1分鍾清潔牙齒及舌苔兩次的人,兩週後會去除53%的口臭。
使用含有氯、氯化十六烷基吡啶、乳酸鋅或二氧化氯等抗菌成分的漱口水同樣有效。
另外,一些頑固的口臭還可能是口腔乾燥、鼻竇感染、胃酸反流、胃腸道或呼吸道感染的症狀,需要諮詢醫生。


  3.身上總有一股汗臭味。頑固的汗臭可能是由食物、汗水中的細菌,甚至是情緒導致的。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該用香皂每天清洗腋下及周圍區域兩次(如果汗臭在白天又出現,可以用酒精濕巾清洗)。其次,晚上洗澡後使用止汗劑或除臭劑,能有效抑制細菌滋生。第三,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細菌,因此要盡量穿著寬鬆、透氣、天然纖維製成的衣服,便於汗水蒸發。
最後,留意一下你的日常飲食,大蒜、洋蔥、辣椒、黑胡椒粉、奶酪、白菜、蘿蔔、鹹魚等食物都會加重汗臭。
  4.身上毛囊膿腫。膿腫是毛囊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後產生的,表現為毛髮根部有小膿包或小血包,而且不斷擴散。有很多方法可以防止其蔓延:經常洗手;游泳、蒸桑拿後一定要認真洗澡;不要使用油膩的防曬霜;保持剃須刀刀片潔淨,更換刀片後要用酒精浸泡消毒;出現膿腫後,要先沖洗傷口,並塗抹抗生素軟膏,再用乾淨的繃帶覆蓋,直至傷口癒合;不要和家人共用剃須刀、毛巾、衣服。


  5.頭皮屑越洗越多。頭皮屑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比如頭皮乾燥、真菌感染等。如果頭皮屑情況較輕,建議換用溫和的洗髮水。如果頭皮屑沒有改善,可以通過反複試驗找到合適的去屑洗髮水。不同的去屑洗髮水成分作用迥異,例如吡啶硫酮鋅主要對抗真菌和細菌;酮康唑能去除真菌;煤焦油及硫化硒能減緩頭皮細胞的生長;水楊酸則有助於頭皮屑的徹底清潔。如果一種成分無效,可以購買兩種或兩種以上交替使用。
如果幾週後症狀仍然沒有緩解,應諮詢醫生。
  6.​​雙腳就像“毒氣彈”。想要打敗腳臭,控制腳汗至關重要。腳部汗腺多,穿鞋數小時後,汗水中的蛋白質就會使細​​菌滋生,產生異戊酸並散發出臭味。因此,應至少每天換一次襪子,每天用香皂洗腳,穿著用天然透氣材質製成的鞋子(如皮鞋或帆布鞋),穿過的鞋子要充分晾乾、通氣。
如果腳臭仍然存在,可以按照2∶1的比例在水中加些醋來泡腳,每周至少一次,能殺死細菌。
  7.經常放屁。調查顯示,平均每人每天放屁13~21次。要想減少體內廢氣的產生,應少吃豆類、西蘭花、捲心菜及蘆筍。
這些食物中含有難以消化的棉子糖,會增加產氣機率。
  8.大笑時會尿失禁。體重過重和吸煙會增加壓力性尿失禁的風險。年齡增加、體內激素變化和懷孕,也有可能削弱骨盆底肌肉的力量,降低尿道緊閉的能力。鍛煉骨盆底肌肉能減少60%的尿失禁。具體方法是:收緊臀部肌肉3秒,然後放鬆3秒,慢慢增加到每次持續收緊10秒。
10次​​為1組,每天做3組。
  

9.鼻毛像雜草一樣雜亂。鼻毛長出來時,千萬不要直接拔掉,否則會引起感染。最好的清理方式是使用剪刀,在光線充足的地方剪掉。修剪時要屏住呼吸,以防不慎吸入鼻腔內。
  10.經常記不住名字。年紀增大、壓力增加、同時做幾件事等都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時不時的忘記名字、約會或是放鑰匙的地方,是很正常的。
如果發現記性變差,可以適當攝入一些牛奶、雞蛋、魚類、菠菜等益腦食物。

來源﹕生命時報

不易察覺的頸椎病潛伏症狀


長期伏案、久坐不動、缺乏鍛煉,在都市的高樓大廈中,我們的頸椎很容易疲勞過度,脖子酸痛的人也越來越多。可很多人不知道,除了脖子疼,頸椎病還有一些不易察覺的“潛伏”症狀,如不及時揪出它們,脆弱的頸椎會越來越受傷。
  吞嚥不暢。食管的上端和第六頸椎相鄰,當第六頸椎出現增生,就會壓迫和刺激食管,甚至造成食管周圍炎症、水腫,在進食時產生異物感、吞嚥不暢等症狀。
長時間對著電腦工作,且伴有頸肩痛的人,如果出現吞嚥不暢、異物感時,要懷疑頸椎病的可能。
  腹脹便秘。部分頸椎病人,因鄰近的頸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和損傷,不適的感覺能上傳至大腦,導致相關神經的興奮性增強,使受其支配的胃腸道蠕動減慢,出現腹脹、便秘等不適。
因此,對於原因不明的頑固性便秘患者,要及時發現蛛絲馬跡,找出病因。   

視力障礙。有的頸椎病患者表現為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不等大,甚至視野縮小、視力銳減。這與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以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有關。
  經常落枕。
有的人對枕頭、床等睡眠環境要求非常高,稍不注意就特別容易落枕,這往往是頸椎不穩、頸部肌肉肌力不夠所致,要當心發展成頸椎病。
  脖子彈響。總覺得脖子有莫名其妙的不舒服,不自覺地想轉脖子,並發出“嘎嘎”的響聲後才感覺舒服,這是典型的頸椎失穩表現。
如不注意調養修復,頸椎受損會越來越嚴重。
  血壓升高。有的人突然出現血壓升高,吃了降壓藥也控制不好,此時,要注意是否有頸椎問題,特別是在年輕患者中。
這是因為頸椎的錯位、增生會壓迫椎動脈或頸交感神經節,導致椎動脈痙攣,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反射性地引起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增高,導致血壓升高。
  心動過速。有的患者轉頭、扭脖子時,會感覺心跳明顯加速,甚至出現胸悶等不適。
這可能是頸椎的第四神經根受到刺激產生,在頸部位置突然改變時易出現。
  

突然跌倒。頸椎如果出現退變、增生等病變,可能壓迫或牽拉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大腦缺血,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在轉頭、改變體位時突然跌倒。
 
來源﹕生命時報

2014年1月11日星期六

健康自檢:掌紋發白患貧血

身體的一些微小變化可能暗示著某種疾病的到來,比如掌紋發白或患貧血、呼吸短促可能是哮喘等。經常做健康自檢,有助於你規避這些疾病。下面為大家提供了六種疾病的健康自檢方法:哮喘自檢、貧血自檢、血管自檢、心臟自檢、肥胖自檢和抑鬱自檢。


1、哮喘自檢
你有突然氣喘的時候嗎?
你在鍛煉或用力時有過呼吸短促到幾乎窒息的經歷嗎?
人們往往忽視哮喘的危害。亞利桑那大學研究員、醫學博士保羅·恩萊特說,“未確診的哮喘有可能導致死亡。”用以上兩個問題就能夠確認90%哮喘患者。
恩萊特博士說,如果你的答案有一個或兩個為“是”,就應該找醫生做檢查了。
2、貧血自檢
攤開手掌,看看掌紋是否發白。
缺鐵會導致貧血,會使你感到疲倦,有可能降低免疫力,威脅你的健康,而你的手裡就掌握著線索。
“不管你的自然膚色是什麼,掌紋或牙齦和眼瞼內異常發白,都是一種信號,說明缺鐵。”聖安東尼奧得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家庭醫師勞埃德·範·溫克說。
如果發白,建議去看醫生。


3、血管自檢
坐在地板上,向前伸直腿,腳趾朝向天花板。
由大腿部向前彎曲,手臂向腳伸展,努力夠腳趾。
如果你夠不到腳趾,動脈硬化的風險就有可能增加。
如果過去一年你沒有量過血壓,現在就去量。
血管硬化會使心臟工作更困難。研究發現,在坐地前伸測試中最靈活的人,血管也最健康。 




來源﹕39健康網

2014年1月5日星期日

靜脈曲張:顯在腿 險在肺

下肢靜脈曲張與肺栓塞,一個病在腿,一個病在肺,看起來毫不相關,但實際上,下肢靜脈曲張患者要警惕發生肺栓塞。這是因為部分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可以在曲張的淺靜脈內形成血栓,如果不及時治療,血栓有可能向上或通過交通靜脈蔓延到深靜脈,造成深靜脈血栓。栓子一旦脫落,就會引發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曲張靜脈夜間出血最危險
下肢靜脈曲張是由於先天性、負重或妊娠等原因造成靜脈壓力升高,致使下肢靜脈瓣膜鬆弛,靜脈血液倒流,久而久之,靜脈瓣膜被破壞,逐漸出現青筋隆起,俗稱浮腳筋。
靜脈曲張早期除了外觀上的青筋突出外,一般沒有症狀。但是隨著病情的進展(一般要經過數年至十年不等),其危害漸漸顯現,常見的問題有水腫、皮膚色素沉著、出血、潰瘍、靜脈血栓形成等。由於靜脈出現返流,患者常呈現晨輕晚重的患肢水腫;長期的靜脈高壓導緻小腿部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紅細胞滲出後破裂,鐵紅素在皮下沉積,使得皮膚變黑,
從點狀到片狀發展。
曲張靜脈所經過區域的皮膚由於營養不足,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導致曲張靜脈破裂從而引起大出血。
由於出血時往往不伴疼痛等其他症狀,病人常常無法察覺,如果發生在夜間睡覺時,將會導致十分嚴重的後果。
超聲可檢出潛在栓子
部分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可以在曲張的淺靜脈內形成血栓,表現為局部紅、腫、痛,硬塊形成,疼痛影響行走。
如果不及時治療,血栓有可能向上或通過交通靜脈蔓延到深靜脈,造成深靜脈血栓,有並發肺栓塞的風險。
肺動脈或其分支被栓子堵塞後,通過機械性堵塞和神經體液因素的作用,可以導致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升高,通氣血流比例失調,進而引起右心功能不全和體循環血壓減低、淤血、嚴​​重的低氧血症等一系列改變。
患者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胸痛、咯血、暈厥等症狀,嚴重者可發生肺梗死、肺萎陷,甚至發生猝死。



據臨床統計,肺栓塞的栓子約70%來源於下肢靜脈,所以,又有靜脈曲張“病在腿,險在肺”一說。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正確地看待靜脈曲張與肺栓塞的關係。靜脈曲張可能引發肺栓塞,但並不是所有的靜脈曲張患者都會發生肺栓塞。當靜脈曲張病情進展,伴發淺靜脈內血栓形成時,則可向上通過大隱靜脈根部蔓延至股靜脈,或者通過交通支蔓延至其他深靜脈,進而導致血栓脫落,形成肺栓塞。因此,明確診斷很重要。目前超聲技術已普及,檢出率高,經濟代價相對較低,如病友出現靜脈曲張臨床症狀,不妨先做一下患肢靜脈超聲檢查。
儘早手術防患於未然
靜脈曲張一旦判斷有可能發展,就可以考慮早期微創手術。早期手術,一是可以即日手術;二是術後恢復快、痛苦少;三是改善深靜脈功能明顯,減少復發率。然而多數患者不重視治療,來門診就診時病情已發展到中後期,一旦病情進展到水腫、色素沉著、淤積性皮炎或潰瘍時,手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合併血栓形成,我們建議無論是深靜脈還是淺靜脈,都應早期行抗凝溶栓及手術治療,且不適合按摩下肢或做“蹲下-起立”等瞬間改變下肢血管內壓的運動,以免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危及生命。


來源:揚子晚報

2013年12月30日星期一

磨牙打嗝放屁咋回事聲音洩露疾病信號


咳嗽
當食物嗆入氣管、吸入刺激性氣體時,咳嗽能將呼吸道異物或分泌物排出體外,這樣的咳嗽不能強忍。
而反复咳嗽可能是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表現。中醫講“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性水腫、心髒病引起的肺淤血,甚至外耳道異物都會引發咳嗽。
因此,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咳嗽時,應盡快去醫院就診。
打嗝
在胸腔和腹腔之間,有一個像帽子似的厚厚的肌肉膜,它就是膈肌。當受寒冷、飽餐、吃飯過快、吃乾硬食物等刺激後,膈肌會出現陣發性和痙攣性收縮,人們就會“呃兒”個不停。短暫的打嗝也是一種機體保護反應,但如果連續出現或頑固難愈,可能預示膽囊炎、消化道潰瘍等疾病。
另外,緊張、惱怒等不良心理狀態也常引起打嗝。
分辨打嗝是否為器質性疾病有個小竅門,即打嗝在24小時內能夠緩解,且睡著後自動停止的,多不是疾病引起的,而超過24小時還在打嗝,且睡著還不停止的人,多是疾病纏身。



耳鳴

用手摀住耳朵,你會覺得耳朵裡嗡嗡作響,這是因為外界嘈雜的聲音被阻隔,讓你聽到了耳旁組織的血流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顯微外科主任戴海江教授介紹,寂靜的環境能夠放大我們的聽力,但如果你平時也能聽到“腦袋裡鳴叫”,耳中出現鈴聲、哨聲、波浪聲、蟬鳴聲等,而周圍環境並沒有相應聲源時,就得小心了。耳鳴專家表示:“我診治過不少耳鳴患者,從外表上看,他們至少比實際年齡老10歲。”嚴重的耳鳴不但影響聽力,干擾正常睡眠,還會引起焦慮、煩躁或抑鬱等一系列
精神問題。
噪音是引起耳鳴最常見的原因。當某個頻率的噪聲損傷了聽神經末梢細胞時,就會產生相應頻率的耳鳴。實際上,超過安全噪聲標準(80—90分貝A聲級)的噪音都有可能造成耳鳴及耳聾。濫用藥物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研究發現,包括心得安、異搏定、布洛芬在內的多種常用藥物都可能引起耳鳴。
此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也可使微循環發生障礙,從而導致耳鳴。
聽神經末梢細胞一旦造成損傷很難恢復如初,但通過營養神經藥物等治療手段可以緩解症狀。已有耳鳴的人切忌酗酒、吸煙、熬夜等不良習慣。

磨牙
睡覺時牙齒咬得咯吱響,醒後面部肌肉緊張、酸痛,並伴有頭痛,如果你有此症狀,很可能患上了“磨牙症”。引起磨牙的原因很多,側臥位或俯臥位睡覺、牙齒咬合異常,都會讓人不自主地磨牙;磨牙還可能是胃腸功能紊亂、腸道寄生蟲、尿酸增多症等的表現。
另外,口腔是人體首先興奮的部位,當人們工作緊張、精神壓力增大時,也可能磨牙。
別看磨牙事小,長期磨牙會引起牙齒及牙周組織的廣泛損耗,不但可能引發牙周疾病,還會導致面容蒼老,影響美觀。
如果經常磨牙,可在睡前用毛巾熱敷上下顎,能鬆弛咬合肌肉,盡量放鬆自己,適當做些體操、泡泡熱水澡、聽聽輕音樂等。
打鼾
偶爾打呼嚕不必緊張。如果鼾聲響亮不均勻,而且有晨起口乾、白天疲乏無力、嗜睡、頭腦昏昏沉沉、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情況,那可能是得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
睡眠時常出現呼吸暫停,會導致血液中氧含量明顯減少,使機體處於缺氧狀態,這不但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引發心腦血管及內分泌系統疾病。
研究發現,肥胖者、男性、孕婦等都是打鼾的高發人群。如果打鼾者一覺醒來有口乾舌燥、頭暈、頭痛,白天困倦、嗜睡,甚至工作或開車時睡著,以及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表現,最好去醫院就診。


關節響

關節活動受到筋膜、韌帶、肌肉等組織的限制,關節腔中有起潤滑作用的液體,裡面又溶有氣體。當活動關節時,就會把這些氣體從液體中擠壓出來,從而發出聲音。當關節屈伸過度時,常會有“啪”的一聲關節彈響,一般不會影響健康。
但如果關節經常彈響,且伴有疼痛和活動障礙則要注意了,可能是腱鞘炎、滑囊炎、半月板損傷等骨關節疾病。
放屁
在用吸管喝東西、張大嘴說話、進食速度太快時,人就會吸入額外的氣體,再加上腸道內細菌分解食物殘渣所產生的氣體,都是屁的主要來源。豆類、胡蘿蔔、奶製品等最容易產氣,但這些多是健康食物,產生的屁帶響但不臭,因此有“響屁不臭”之說。而吃雞、鴨、魚、肉後,雖然排氣較少,但這些動物性蛋白經發酵、腐蝕會產生硫化氫、硫醇等物質,排出體外通常無聲但很臭,故有“臭屁不
響”之說。
“噪音”擾人更害己,揪出製造“噪音”的罪魁禍首,才能還自己一個“安靜”的身體。

來源﹕人民網

老打嗝可能是頸椎不好


飯後偶爾打幾下飽嗝,將胃腸內的空氣排出,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偶然連續打嗝,一般喝杯熱水或按壓合谷、內關等穴位,症狀便會很快消除。可有些患者卻是打嗝不止,少則數分鐘,多則數日,有些反復發作者甚至會數月、數年不愈。
何女士今年五十歲,三年前她開始有飯後胸腹飽脹的感覺,一按摩便會打嗝。漸漸地,她需要人為地用打嗝的方式將體內的氣體排出,否則便覺得腹內像是被塞了團棉花,異常難受。
半年後,她又常不由自主地打嗝不止(醫學上多稱呃逆)。
這種情況白天出現的次數較多,晚上會相對減少,睡眠時會自然消失,早餐後,又會出現。



何女士說,三年前的一次落枕,持續了幾個星期才好,從那以後,她便落下了頸、背部愛酸痛的毛病。她有時會覺得頸、胸、背彷彿被扯緊了、呼吸不暢,還伴有頭暈症狀,隨後就出現了打嗝不止的怪病。臨床檢查發現,何女士的頸部因長期打嗝,肌肉痙攣僵硬,第三至第七頸椎腫脹,能摸到索狀硬筋,壓痛感明顯,X光片顯示,她的頸椎生理彎曲已變直,頸椎中段輕度向後移位並稍微反張,第七頸椎向右偏移,因此被診斷為“頸性呃逆”。
對此,治療時採用了理筋手法放鬆頸、肩、背部的緊張肌肉,並在頸椎牽引器下配合使用治脊理筋手法,糾正其病理性錯位的關節,改善頸椎反張角度。
經過五次治療並配合內服中藥後,何女士呃逆的症狀明顯減輕了,第十次治療後,她的呃逆症狀完全消失,至今未再复發。
呃逆表面上症狀很簡單,但牽涉到的區域卻比較複雜、廣泛,很難被確診。但因頸椎病而引起的呃逆,只要糾正錯位關節,症狀便會很快消失。


來源﹕生命時報

專家解讀:刷牙血流不止要警惕肝癌侵襲

专家解读:刷牙血流不止 要警惕肝癌侵袭
我國是乙肝的重災區,得肝癌的人當然也不在少數。肝癌的症狀有很多種,刷牙漱口血流不止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專家提醒肝病患者一旦發現刷牙牙齦流血不止,就要當心,及時去醫院檢查,做到及時檢查,及時治療。
一漱口、刷牙就導致牙齦流血不止,沒想到看似小事的症狀竟然禍起肝癌。張先生患乙肝、肝硬化多年,沒想到竟引起了中期肝癌,幸虧及早發現做治療,通過阻斷癌細胞的供血“動脈”,遏制了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
據專家介紹,目前肝癌患者通過這種“飢餓”方法治療後,患者的壽命至少可延長5年。
刷牙流血當成牙齦病
“一刷牙就流血,漱口也出血,而且流血不止,一個多小時才能止住,絕對不是簡單的牙齦病。”58歲的患者張先生家住福建,一個多月以來他被牙齦出血困擾得食不甘味,稍微刺激一下牙齦就會流很多血,患者和家屬都以為是口腔疾病,到醫院口腔科檢查,可檢查後發現牙齦雖然有點毛病,但並不至於流血不止,專家建議他做詳細檢查。
查血後發現患者的血小板和白細胞水平很低,這說明牙齦出血的問題並不簡單。
專家表示,流血不止是因為血小板太低,只有正常情況的四分之一,凝血受影響,而再查下去,發現患者的脾臟很大、肝硬化嚴重,而且肝癌已經進入中期,“根本來說
是肝癌導致免疫系統出了問題,而患者多年患有乙肝和肝硬化,但一直對治病不上心,讓病情不斷加重導致了癌症。”
堵住血管“餓死”腫瘤
針對患者的病情,專家討論後排除了手術治療和化療,因為治療後很容易復發或轉移,對患者的傷害很大,甚至危及生命,“最終選擇了微創介入療法,創傷小而且更有針對性,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將專用的封堵器植入肝臟內的血管中,阻止血管向癌細胞輸送營養。”專家表示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餓死癌細胞,遏制癌細胞的生長和
擴散。
血管被堵住會不會影響肝臟功能?對此專家分析說,癌變區域共有兩處,供血的動脈血管都是肝動脈的小分支,堵住後不會影響其它部位的供血,關鍵是封堵時要仔細,不能留下漏洞,否則介入手術就白做了。
經過治療後,患者已經基本康復,近期可康復出院,做簡單的工作也不受影響,5年的健康生活毫無問題,而如果不做治療,存活時間將不超過半年。


得肝病不治後患無窮
專家介紹,我國是乙肝大國,大部分慢性乙肝大三陽、小三陽患者目前沒有通過正規的抗病毒治療,因此病因的預防和早期診斷十分重要。病毒性肝病患者要注意改善飲水衛生、不吃霉變的食物、不酗酒等,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而重點的預防還在於乙肝的預防,如果乙肝攜帶者能夠有效預防乙肝、阻止乙肝的進展就可以預防肝癌的發生。
而對已患肝癌的病人來說,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早期診斷顯得尤為重要。早期診斷的主要途徑是對高危人群的定期檢查。肝癌的高危人群是:曾有肝炎病史5年以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年齡在25歲-65歲的男性;有肝癌家族史者;肝癌切除術後患者。
凡是屬於肝癌高危人群及中年人,在每年一度的體格檢查時,乙肝病毒DNA的檢測、血清甲胎蛋白和B超檢查是較為重要的檢查項目。
“牙疼”也要防不少病
一些頸椎病患者,由於頸椎壓迫到局部的特殊神經根,患者就會出現牙疼的症狀。不過由於人們很少把牙疼和頸椎病聯繫在一起,因此很容易被誤診,就成了牙疼醫牙,根本不對症。
此外,心絞痛發作除了胸骨後或心前區發生壓迫或燒灼的疼痛外,也有人感覺牙疼、脖子疼、下頜疼等。
專家表示,牙齒有病灶,會影響全身的很多系統,國外已經有牙疼致盲的病例。
還有一些牙疼導致婦女流產的病例,婦女在經期、懷孕、更年期時,激素發生改變,容易得一些牙齒的疾病,特別是妊娠期,不重視口腔衛生,很容易得牙齦炎。

來源﹕東北新聞網

2013年12月23日星期一

每分鐘一人死於心臟性猝死好習慣可預防心梗

每分钟一人死于心脏性猝死 好习惯可预防心梗
冬季氣溫驟降,急性心梗進入高發期,冬季突發心髒病猝死的機率明顯超過其他季節。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每年心臟性猝死的患者約為54萬人,每分鐘就有一人死於心臟性猝死。在今年北京市政府向社會發布的《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中顯示,2012年北京市戶籍居民心髒病死亡率為150.8/10萬,佔總死亡的25.1%,比2011上升了1.8 %。死亡原因以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伴有的嚴重並發症為主。男性心髒病死亡率高於女性,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所致死亡佔44.7%。最近,市衛生局組織有關專家編寫了《2012年度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解讀》,提醒人們,心梗的預防取決於我們平時的生活習慣是不是健康。
冠心病並非老年人“專利”

事實與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冠心病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中年人更易突發急性心梗或猝死。冠心病發病人群呈明顯的“年輕化”趨勢,據報導:在心肌梗死患者中50歲以下者約佔了40%。許多名人就是在中壯年被急性心肌梗死奪去寶貴的生命,如著名相聲演員王平、馬季、侯躍文,小品演員高秀敏​​,電影演員古月等一批演藝界精英都因心髒病突發驟然辭世
不健康生活習慣可致病
中青年人群心髒病高發的原因與近年來北京地區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水平增加密切相關。冠心病是一種受多因素影響的疾病。專業人士將影響冠心病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分為:①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脂肪代謝紊亂以及纖維蛋白原升高;②不健康的生活行為習慣,包括缺乏體力活動
、吸煙、過量飲酒、不健康飲食、精神緊張等;③其他不可改變的易患因素,如年齡、性別為男性、有冠心病家族史等。
根據北京市行為危險因素調查結果,北京地區18歲至79歲居民高血壓、糖尿病等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血壓水平、血膽固醇水平、腰圍水平、體質指數水平增加,且50歲以下男性水平各指標均高於女性。而治療率、控制率低,尤其是50歲以下男性人群,高血壓、糖尿病的治療率、控制率低於50歲以上人群和女性人群。
與此同時,中青年男性吸煙、飲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高。中年人群的生活工作壓力大,長期精神緊張亦使冠心病患病率增加。


心肌梗死七成有先兆
心肌梗死患者約70%有先兆症狀,主要表現為:
既往無絞痛的患者突然發生心絞痛,或原有心絞痛的患者發作突然明顯加重,或無誘因自發發作;
心絞痛性質較以往發生改變、時間延長,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緩解;
疼痛伴有噁心、嘔吐、大汗或明顯心動過緩或過速;
心絞痛發作時伴氣短、呼吸困難;
冠心病患者或老年人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或暈厥等情況時都應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上述症狀一旦發生,必須正確對待,患者首先應臥床,保持安靜,避免精神過度緊張;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噴霧吸入硝酸甘油,若不緩解,5分鐘後可再含服一片。心絞痛緩解後去醫院就診。
若胸痛持續20至30分鐘不緩解或嚴重胸痛伴噁心、嘔吐、呼吸困難、暈厥,應高度懷疑發生了心肌梗死,立即送距離最近的、有救治條件的醫療機構。
小貼士
如何及早識別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年以上人群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如果出現下列情況,要及時就醫,儘早發現冠心病:
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悶痛,或緊縮樣疼痛,並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續3至5分鐘,休息後自行緩解者。
體力活動時出現胸悶、心悸、氣短,休息時自行緩解者。
出現與運動有關的頭痛、牙痛、腿痛等。
飽餐、寒冷或情緒激動時出現胸痛、心悸者。
夜晚睡眠枕頭低時,感到胸悶憋氣,需要高枕臥位方感舒適者;熟睡或白天平臥時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緩解者。
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時出現心慌、胸悶、氣急或胸痛不適。
反復出現脈律不齊,不明原因的心跳過速或過緩者。

 
 

 
特別提醒
中青年人怎樣預防冠心病
在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中,現認為除了年齡、家族史和性別等因素不可改變外,其他因素都是可以改變的,因此是可以預防的。
冠心病的預防重點在於防止健康人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早發現冠心病發病危險​​性高的個體並有效、達標地控制各種危險因素。
■避免或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行為:如戒菸、注意合理飲食(飲食有節,總熱量不超標,飲食中降低鹽、飽和脂肪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海魚和穀類纖維素攝入,
限制飲酒等)、規律運動鍛煉、控制體重、避免熬夜,避免精神緊張、保持心態平和等,從而減少冠心病的發生。
■發現並控制高危因素:針對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煙以及有家族史等情況,給予積極的治療或處理。
■定期體檢:為了及早發現冠心病,40歲以上的人應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早期干預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注意防範心肌梗死的發生。
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
每年檢測一次血糖。
若屬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接受心電圖檢查;根據需要,進一步做運動試驗等檢查。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診斷冠心病最肯定的方法,是目前公認的“金標準”。對冠狀動脈造影提示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輕度狹窄性病變而臨床上尚未出現缺血症狀者,儘管還不能明確診斷為冠心病,應視為冠心病的高危人群,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來源﹕北京晚報

專家警惕:“糖尿病足”莫誤以為老寒腿


冬季天氣乾燥,對於糖尿病人來說,是最容易發生糖尿病足的時間。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秘書長何道新表示,糖尿病患者應警惕冬天“老寒腿”症狀,這可能是糖尿病足的早期信號,應該及時發現並及時就醫。
“糖尿病患者因神經病變,使足部麻、涼、疼或感覺異常,並出現畸形和血管病變,使足部缺血,局部組織失去活力,因此容易發生嚴重的損傷、潰瘍、壞疽及感染,
最後有的需要截肢。這些足部的病理改變,統稱為糖尿病足。”何道新說,“冬季天氣乾燥,血管收縮,也會導致原有病變的加重。”
冬日里,一些中老年人行走一定距離後會出現腿沉、腿酸、腿痛、休息後有所緩解的症狀;還有人在夜間出現腳冷、腳痛等症狀。
許多人會把這些症狀當成是“老寒腿”,其實對於糖尿病人來說,卻是極其危險的“糖尿病足”信號,應該及時發現並及時就醫。
冬季糖尿病足的養護十分重要,何道新建議應採取以下防護措施:

首先,冬夜足冷可用多層襪套保暖,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但忌用電熱毯、熱水袋等焐腳,因糖尿病足由於神經病變而使感覺遲鈍,在感知痛覺前腳已嚴重燙傷。


其次,鞋子應質地柔軟、透氣性好、大小適中、鞋尖寬大,切忌走遠路。晚上要用溫水泡腳並按摩,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症狀。
第三,動則血運加速,靜則血流緩慢淤積。
所以糖尿病患者忌久坐不動,忌雙腿交叉坐,以免壓迫血管和神經。
冬天可在室內進行適當活動,如打太極拳、踱步等,且經常按摩下肢,以促進血液循環。
最後,少吃或者不吃海參、蛋白粉等高蛋白、高糖分補品,多吃魚、去皮的雞肉、蘿ⅳ、黑白木耳、藕、萵苣、花菜、梨、枸杞等,注意控制飯量。注意監測血糖,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藥物治療方案。


來源﹕京華時報

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泌尿感染有這五種人泌尿感染的危害可大可小

在生活中,泌尿感染是一種很普通的疾病,而且每個年齡段的人群都會有可能患上。既然泌尿感染是一種疾病,那麼每個人患上的可能性就會不一樣,因此也就會有其特定的易患人群,那麼哪部分人患上泌尿感染的可能性會比較大呢?

一、嬰孩兒童:嬰兒的尿道易受尿布上的糞便感染,而一至四歲的兒童也容易受到尿布或者大便擦不干淨的影響而感染。
二、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常有缺陷,加之尿糖陽性,利於細菌生長,易發生尿路感染。
三、不潔性生活人:尤其愛拈花惹草的人群易發生泌尿感染,這部分人出於某些原因又不願意到醫院腎科而在私人診所不規範治療,以致病性遷延不愈狀況。
四、妊婦:妊娠期菌尿發生率高達7%,一般認為與雌激素分泌增多有關,同時妊娠後期宮體膨大壓迫輸尿管及膀胱,據統計20%以上菌尿孕婦將發展為腎盂腎炎,需
積極抗菌治療。
五、老年人:菌尿隨年齡而增多,大於70歲人群菌尿發生率明顯增長。男性增多,男女比由1∶3.1升至1∶0.8,易發生膀胱炎症,主要誘因是慢性前列腺增生,或慢性前列腺炎所致的排尿不暢而感染。



注意泌尿感染會帶來的危害
一: 引發多種炎症
生殖感染局部症狀雖然可以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減輕或消失,但並不代表病症已經痊癒,很可能是病症由急性轉為慢性,病變向更深層次擴展。
如果男性在夜間出現了陰莖勃起疼痛,會陰、肛門部位腫脹不適,這說明臨近器官諸如前列腺、睾丸、附睾都已受其所累。
二:引發家庭感​​染
生殖感染危害的對像不僅是自己,還​​包括性伴侶、子女在內的家庭成員。
所以,患者及家庭成員應到正規醫院檢查並接受規範化診療,以免引發進一步的家庭傳播。
三:導致男性不育
生殖感染可影響男性精子生成、精子活力及精子運輸能力,造成少精、弱精、死精、精子畸形,直接導致男子生育能力下降。
通過本文的簡單介紹,大家會清楚的知道泌尿感染所引發的幾方面危害,其實不管哪一方面的危害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患者都是很痛苦的,因此泌尿感染患者儘早的控制住自己的病情才好。


來源﹕醫生在線

專家解讀:牙齦出血是小事?小心引起心髒病


據媒體報導,今年40多歲的楊先生平時身體一直不錯,不過最近老覺得胸部不大舒服,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經常會出血,到醫院檢查,發現心電圖異常,醫生對他進行了全身檢查也沒能查出引起心髒病的原因。隨後,口腔科醫生經檢查發現,楊先生的牙齒周圍有較多的牙菌斑,診斷楊先生是牙周病引發的心髒病。在經過一周的潔牙及全身抗炎治療之後,楊先生的心電圖基本恢復正常,胸部不適的感覺也消失了。
進入冬季,氣候乾燥,加上經常打火鍋,不少人會把牙齦出血、牙齦腫痛、口臭誤認為是“上火”所致,沒把這些小症狀放心上。殊不知,這些可能是牙周病的症狀,竟會引起心臟問題。
據了解,牙周病是誘發心髒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為什麼牙周病也會跟心血管健康有關?關鍵就在於牙周病的細菌對患者血液環境的影響。牙周袋內細菌每天都在通過破損的上皮組織進入血液而引發一過性菌血症。菌血症狀不斷發生,進入的細菌數量大量增加並長期累積,在細菌的作用下,牙周病患者的血管形成動脈硬化的機率比一般人要大,更容易出現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

所以,若出現以下四種情況的任意一種,就要及時到醫院口腔科進行檢查。
1.刷牙時經常出現不同程度出血,或咬食物時食物上有血跡,甚至牙齦紅腫一碰就出血。
2.牙齒出現了鬆動,或者牙根暴露。
3.口腔有較為濃烈的異味,生活小措施比如口香糖、喝水都難以緩解。
4.牙齦腫脹鬆軟,吃東西容易食物嵌塞。


來源﹕39健康網

眼睛有這10個症狀要盡快就醫



正常情況下,左右瞳孔應該是對稱的。如果瞳孔一大一小或者一側收縮的速度較慢、幅度較小,就可能是中風、腦腫瘤、視神經腫瘤等疾病的前期症狀。
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在內的很多疾病都會損傷視網膜上的血管和神經。因此,視網膜滲血、分泌黃色液體、出現白斑等,就應該立即做全身檢查。
肝炎和肝硬化等肝功能異常都會引起膽紅素積聚,導致鞏膜變黃。膽紅素是血紅蛋白的代謝產物,功能不正常時,膽紅素無法正常排出,就會在體內聚積。
甲亢時甲狀腺激素水平異常,會使得眼部周圍組織腫脹,眼睛像凸出來一樣。
患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一旦在視網膜毛細血管裡發現細小的黃色斑塊,則說明動脈粥樣硬化已經很嚴重了。
眼結膜上佈滿了毛細血管,一旦血管破裂,就會有充血現象。眼科專家提醒,通常結膜出血沒有明顯原因,但如果患有嚴重高血壓或血小板缺乏等疾病時,結膜也會充血。


眼瞼增厚可能是神經纖維瘤的表現。
隨著年齡增長,多數人會眼瞼下垂。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眼科臨床副教授安德魯指出,這也可能是腦部腫瘤或者重症肌無力的信號
這可能是威爾遜氏病的病症。由於此病患者的銅代謝存在障礙​​,導致銅沉積角膜上,在瞳孔周圍形成一個“角膜環”。
因此,不想讓我們的眼睛遭受病痛,平時就要多注意保護眼睛健康,及早發覺眼睛症狀,做好防護。

來源﹕39健康網

七竅連五臟 從七竅變化知曉健康狀況

電影電視上我們常見的橋段就是七竅流血而亡,那麼你知道七竅指的是哪些部位嗎?七竅即眼二、耳二、鼻、口、舌。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七竅連五臟,七竅的變化會直接反應五臟的健康。
七竅連五臟 七竅變化知健康


心開竅於舌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實際上,心氣足,不僅能保證舌辨五味,舌頭轉動靈活、說話流利順暢也有賴於心神的健旺。
通常來說,舌色紅潤即表示心之氣血充足。
心主血脈,舌上血管最為豐富而淺表,因而舌也能靈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狀​​態。心陽不足,則舌胖嫩或紫暗;心陰不足,則舌紅絳;心血虛,則舌暗淡;心火上炎,則舌紅爛、生瘡、疼痛;心血淤阻,則舌紫
暗或有淤斑;心主神誌功能異常,則會出現語言障礙,說不清話。
腎開竅於耳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也就是說,腎氣足者,就會聽力好。
在病理方面,若腎精虧虛,則腦髓不足,容易出現頭暈、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腎陰虛的病人還經常會有耳如蟬鳴的現象。
另外,老年人出現的聽力減退、耳聾失聰等衰老表現,也與老人腎氣較弱關係密切。所以,聽力較差的人,可以考慮是不是要補補腎氣。


肝开窍于目
视力的好坏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营养。中医讲,肝藏血,而血又是眼睛活动最直接的物质基础,所以,肝血的盛衰会直接影响到视觉功能。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出现如夜盲等问题;若肝经火盛,可见眼红肿痛;肝阴虚,可致眼糊干涩,或也可见眼珠不灵活、斜视等;肝气郁结过久,则能导致口苦目眩。
肺开窍于鼻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的门户,所以说,鼻子要想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就必须依赖肺气调和,呼吸畅利。其实,“肺主气”的功能除了会影响呼吸,还有供给鼻子营养、保证鼻子通畅、预防鼻病的作用。
临床上,肺的某些疾病表现也常反映在鼻子上。如外感风寒影响到肺,就会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反之,如果鼻出现以上异常变化,即可推断肺脏病变。
脾開竅於口
“口唇者,脾之官也。”唇是口的組成部分,被認為是脾的外在表現之處,當脾氣健運,氣血充足時,口唇得養,則唇紅潤澤;若脾失
健運,氣血虧虛,唇失所養,則唇色淡白,或萎黃無光。
不過要提醒的是,儘管五臟與七竅密切相關,但臨床診斷還需要結合其他方法綜合判斷。

來源﹕新浪網

专家解读:下肢疼痛发冷要注意警惕冠心病



場大雪後,寒冷的冬天真的來了。在東北,冬季“老寒腿”患者容易病情加重,但需要注意的是,下肢疼痛發冷不一定都是“老寒腿”。遼寧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三科主任侯愛潔提醒,下肢疼痛發冷,要提防冠心病。
痛在大腿,為什麼病在心臟?侯愛潔介紹,這是因為動脈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其中大約50%的患者表現在冠狀動脈,約30%表現為腦血管動脈硬化,此外有約10%的患者表現為下肢動脈硬化,還
有約10%的患者表現為腎動脈狹窄硬化。
動脈硬化發生時,由於細胞間的血液循環不足,導致細胞缺氧。當其中一條冠狀動脈由於沉積物的累積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而被阻塞時,將出現心髒病。當動脈硬化發生在腦部動脈,中風便發生了。當下肢受影響時,則發生閉塞性動脈硬化。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在下肢動脈硬化患者中,80%同時伴有冠狀動脈的硬化,但因後者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而常常被忽視。
由於動脈硬化患者多為老年人,發生下肢疼痛時常被誤認為“老寒腿”。其實,下肢動脈硬化與一般的退行性關節炎並不一樣,其發病時不是關節痛而是肌肉痛。大腿肌肉、小腿肌肉、臀部肌肉都可能出現無力疼痛,但沒有壓痛點,不活動的時候會痛,活動時則加劇。此外,由於動脈通道不順暢,患者腿部血液運行差,常出現發冷、怕涼等症狀,發病​​時兩條腿的溫度還經常不一樣。有的患者單肢出現麻木,感覺遲鈍,常常被熱水燙傷但自己渾然不覺。因為經常腿痛,這些患者活動越來越少,其心臟症狀更容易被隱藏。臨床上常見患者突發心肌梗死,送到醫院搶救,才發現患冠心病多年。
“所以,現在對於下肢動脈硬化患者,我們都會建議做冠狀動脈造影,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侯愛潔說

來源﹕沈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