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星期日

生物活電流剌激可改善柏金遜症



1817年英國一位醫生詹姆士.柏金遜在一篇名為[震顫麻痺論文]中描述這些症狀﹕行動遲緩、肌肉僵硬、步伐拖曳、憂鬱及痴獃等,是他首先發現這種神經綜合症,因此在中文柏金遜一詞是由Parkinson翻譯而來。它是一種慢性的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失調,它會損害患者的動作技能、語言能力,兼且腦細胞快速退化,因無法製造神經物質多巴胺,腦內缺乏足夠多巴胺,會產生活動障礙。
1982年美國加州流行吸食海洛英,至84年發現合成假海洛英之後,產生多發性大腦栓塞病症及爆發出柏金遜症流行。

最近日本専家成功解構''電剌激法''治療柏金遜症的機制,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所的専家表示﹕日本醫學界一直以電剌激法,將大腦中可致該病的異常神經信號中斷,控制病情,惟箇中原因一直未明。研究所専家遂利用猴子進行同類實驗,將電流射入猴子腦的蒼白球區體,此區主要用作控制肢體的活動功能,實驗顯示當猴子腦部受到電流剌激時,此區主要用作控制肢體的活動功能。實驗顯示當猴子腦部受到電流剌激時,蒼白球區體會產生一種神奇氨基酸,它能中斷異常的腦神經信號,阻止異常的神經活動,改善了實驗猴子的柏金遜症病情,専家表示現己破解了電剌激法機制,希望稍後能夠後研發更針對性及更有效的柏金遜的治療方案。

柏金遜病因﹕
1腦部組織退化,使一些神經系統的傳導物質減少,令患者肢體不受控制。
2長期服食重份量鎮靜劑。
3腦血管多處栓塞。
症狀是會靜止時顫抖,單邊或雙邊手臂不由自主顫抖,雙腿及下巴也會顫抖,經常手部有搓藥丸動作。
柏金遜症隨着時間改變,多數情況下都會惡化,目前用藥並不理想,而且藥效維持時間越來越短,用藥後期更出現柏金遜病癥狀惡化。倘若藥效不佳,患者可考慮以手術方法(蒼白球燒灼術Pallidotomy)
或使用電流剌激法,施電時向蒼白球區體施電,但須佩百會穴一同施以電流,這兩個區域都較為敏感易痛,適宜由小電流開始再作適當加強,因人而施。以循序漸進方式讓患者感覺自然,鬆弛底下方能發揮成效,以10分鐘為一part,再向蒼白球附近的威氏語言區施電並再次佩上百會,也是10分鐘為一part,如是者循環交替一小時。之後移向頸項大動脈,先檢驗它的柔軟度是否足夠,再施以電流來回在血管作輕柔按摩,有部分患者的病因是來自腦血管狹窄或栓塞所形成,所以以生物電流向頸部大動脈施電致令血流加速運行去衝擊狹窄或栓塞血管,讓血液暢通無阻,達至改善病情,在原理上應該是絶對合情合理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