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有下背痛的困擾,但哪裡痛?怎麼痛?很少人能說清楚。
哪裡痛?怎麼痛?一言難盡
人體背部,以脊椎為骨幹,分別由7節頸椎、12節胸椎、5節腰椎與薦椎、尾椎組成,從頸部連接到臀部。患者主訴的“下背痛”,主要是指胸椎以下至臀部之間的疼痛問題。
如果是下背痛,撇除惡性腫瘤轉移脊椎、泌尿道結石或脊椎感染等問題所引發的下背痛,七至八成的患者背痛難耐,都與長期彎腰、前傾的不良姿勢,及背部負重等因素有關。
下背痛~元兇1:姿勢不對、負重不當

1:坐太久
上班族因工作量大,屁股常“黏”在椅子上,好幾個小時不起身;打計算機時,身體總是遠離椅背往前傾,最近下背開始出現酸麻感,有時還抽痛到舉步維艱。一般診斷都是坐姿不良引發坐骨神經痛。
家庭主婦彎腰拖地、上班族久坐辦公室,或付出體力的勞工朋友,都可能因姿勢不良與負重出現“坐骨神經痛”。久坐、站姿不良或彎腰前傾,易使脊椎神經受壓迫而發炎。坐骨神經痛患者,最典型的疼痛癥狀,是從單側的背部、臀部,一路抽痛到腳底;腰部到屁股也會有酸麻感,大小腿出現無力感,部分病人甚至會因神經嚴重發炎,痛到無法走路。
關於坐骨神經痛的問題,以前我已多次論述,在此不做討論。
2:常彎腰
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常彎腰的人,在束起身時,總覺背部有種說不出的鈍痛感,兩腿酸麻、抽痛,在這種情況下,醫生一般都會說﹕是因為退化性脊椎關節炎。
有別於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出現的單側背部腿部酸麻、抽痛感,有些患者腰椎負擔過度,也會使脊椎骨上下接合的關節,因過度使用發炎。
常此以往,易導致關節部位出現組織增生(俗稱骨刺)、壓迫神經,患者除背痛外,還會有間歇性跛行、兩側腿部疼痛、酸麻癥狀,出現“脊椎關節炎”。
●椎間盤突出:一定會痛到不行
除前述兩種,重力長期壓迫背部,也會讓如同身體“避震器”的椎間盤產生傷害,導致椎間盤突出。
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的椎間盤,由狀似果凍的軟骨與豐富水分組成,功能在於緩衝外力加諸身體的壓力。但隨着身體老化,椎間盤易失去彈性;此時若背部負荷增加,椎間盤就會因過度擠壓傷害神經,視神經受壓迫位置,出現背部、腿部痛到不行的情形
其實腰部疼痛的症候,不僅在腰,有時連腳或膝蓋也會痛,或伴隨麻痺。以上情形泰半是在脊椎骨之間擔任緩衝作用的海棉狀組織,也即椎間盤變形,或腰骨,也即腰椎本身變形使然。前者稱為椎間盤症,後者稱為變形性腰椎症。
尤其變形性腰椎症,是和因膝關節老化導致變形性膝關節症一起,在中年以後的半數以上女性常有的疾病。該例是因老化現象使骨骼變形所致,因此不易痊癒。但無論如何,凡是發生疼痛或麻痺的症狀,即須確實以生物活流電的經穴療法處置。
腰部取穴﹕三焦俞、志室、腎俞、氣海等多個穴位,以及其配穴進行施電。
腿部取穴﹕承扶、殷門、委中、足三里等多個穴位、以及相對的配穴施電。
施電操作法﹕在腰部施電時,開始時電流要因人而施,之後慢慢加大,令患者的感覺神經會逐漸敏感。當加大後,電流可通至患者的腳底,如患者的腳底及腳指都有電感才達至最佳效果。
腿部施電法與腰部施電的方法一樣,當加大後,患者的整條腿都要有電流感,效果方為最佳。

下背痛~元兇3:疾病因素
如果不理會下背痛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不管哪個年齡層,都可能因姿勢不良或背部肌肉、韌帶過度使用,產生髮炎損傷。
在未壓迫神經的情況下,只要耐心接受生物活流電的治療與適度運動即可康復;但若不改變錯誤姿勢,後續引發疾病將變得相對棘手。
下背痛罹病警訊
●下背疼痛持續3個月以上未獲緩解。
●除了下背疼痛,還合併腳麻、腳抽筋等癥狀。
●同一部位發生反覆性疼痛問題。
上述種種情況,通過生物活流電的針對性治療,大多都能痊癒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