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精神病學》雜誌報道的一項研究發現,血液中一系列RNA生物標誌,或許可用於預測自殺風險。
血液中的基因差異或能“透露”人自殺傾向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以躁鬱症男性患者為對象進行了大樣本分析。這些患者來自四項為期三年的隊列研究。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發現,研究者們對從當地驗屍官辦公室獲取的自殺死亡者血樣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上述生物指標也出現增高。
對於另外兩組患者血樣進行分析後,研究者還發現,這些特殊生物指標的高血液水準與血液採集之前及之後的因自殺入院存在關聯。
根據美國CDC自殘及自殺統計,僅2010年共有71.3萬例自殘急診案例,38364例自殺死亡。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及醫學神經學副教授Alexander Niculescu博士表示:“目前還沒有任何客觀指標可對自殺進行評價。許多人自殺前都不會透露他們有任何的自殺想法,於是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阻止他們的自殺行為。”
Niculescu博士還提到,精神及某些成癮問題會讓人們更為脆弱,同時,對自身生活滿足感不足,缺少未來的希望,感覺自己不被需要,以及其他一些社會文化因素都可能使得人們選擇自殺。
研究者們強調,雖然他們堅信,這些生物標記可以在今後作為預測自殺風險的血檢指標,但這一研究中所有的對象均為男性。因而不排除這些標記的表達會存在性別差異。研究者表示希望能在普通人群中進行範圍更廣更規範的研究調查。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以躁鬱症男性患者為對象進行了大樣本分析。這些患者來自四項為期三年的隊列研究。
研究初始階段對每位研究對象進行基線調查,之後每三到六個月進行一次隨訪測試,整個研究階段每位患者最多接受三次隨訪。隨訪測試中,每位患者會獲得一個以“漢密爾頓抑鬱症量表-17”為標準的精神病學評分,對其自殺意念及自殺決心的等級進行衡量。同時,每次隨訪均收集調查對象的血液樣本。
調查中,一些患者從完全沒有自殺想法,發展為具有強烈的自殺意念。研究者對這些心理狀態突然出現巨大轉變的患者的血樣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自殺想法強烈與自殺想法不顯著的人群相比,血液中基因差異非常大。SAT1等一系列生物指標與自殺想法之間存在很大關聯。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發現,研究者們對從當地驗屍官辦公室獲取的自殺死亡者血樣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上述生物指標也出現增高。
對於另外兩組患者血樣進行分析後,研究者還發現,這些特殊生物指標的高血液水準與血液採集之前及之後的因自殺入院存在關聯。
根據美國CDC自殘及自殺統計,僅2010年共有71.3萬例自殘急診案例,38364例自殺死亡。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及醫學神經學副教授Alexander Niculescu博士表示:“目前還沒有任何客觀指標可對自殺進行評價。許多人自殺前都不會透露他們有任何的自殺想法,於是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阻止他們的自殺行為。”
Niculescu博士還提到,精神及某些成癮問題會讓人們更為脆弱,同時,對自身生活滿足感不足,缺少未來的希望,感覺自己不被需要,以及其他一些社會文化因素都可能使得人們選擇自殺。
研究者們強調,雖然他們堅信,這些生物標記可以在今後作為預測自殺風險的血檢指標,但這一研究中所有的對象均為男性。因而不排除這些標記的表達會存在性別差異。研究者表示希望能在普通人群中進行範圍更廣更規範的研究調查。
Niculescu博士表示,今後的研究中,我們將把臨床及社會人口學危險因素進行整合,配合血液檢查,來提高對自殺風險的預測能力。研究者們還希望這些生物標記,以及其他正在研發的工具(如神經心理學測試,社會人口學調查清單)能夠辨識出具有自殺傾向的人群,從而能對他們進行干預,諮詢,以拯救這些生命。
同時,研究者希望能對其他特徵的人群進行進一步研究。如自殺意念中衝動成分少,而更具有計劃性,更深思熟慮的人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