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蛋殼心理”

蛋殼心理是指孩子的脆弱心理。很多孩子只能聽讚美之詞,聽不得半點反對意見;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內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對失敗,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有極端的舉動,甚至輕生……這就是所謂的“蛋殼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質。因為父輩的辛苦付出,知道在社會打拼的不容易,所以就千方百計為自己的孩子設計美好的明天,這種過分嬌縱、百般溺愛是導致“蛋殼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脆弱,是一觸即破的蛋殼心理的本質。一個受不了委屈、經不起挫折、害怕困難的人,是不可能面對激烈的競爭的。作為家長,不妨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製造”一點挫折,讓孩子學會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學會在挫折面前保持樂觀,泰然處之;培養孩子的韌勁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後的恢復能力,還有不向挫折低頭的精神。另外,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要讓孩子知道並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使他們學會接受拒絕,增強自我約束能力。
如何讓孩子遠離“蛋殼心理”

1.3歲左右的孩子:由於隔代教育而產生的過度溺愛。
雖然不是所有的隔代教育都會出現問題,但是老人由於經歷世事太多,內心的寬容度較大,對待孩子容易缺乏必要的底線。所以,即便父母工作再忙,都一定要抽出時間來管教孩子,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三歲左右正是給孩子樹立規則的時期,父母要讓孩子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以此來讓孩子清晰自己行為的邊界,讓孩子明白做錯了就一定要為自己做錯的事情負責。
2.上小學的孩子:母親過於保護會令孩子缺乏自信。
有些母親為了更好的照顧孩子會選擇做全職太太來全心全意的照顧孩子與家庭,但是卻忽略了母親的天性是保護孩子,而這種天性有時會變成一種強勢的愛加註在孩子身上。其實母親對孩子過於保護的態度只會加重孩子的“蛋殼心理”。當她再遇到困難時,不是勇敢地面對,積極地想辦法,而是下意識地等待別人的安慰和幫助。在等待過程中,她會越來越失去面對困境的勇氣,心理也會越來越脆弱。首先,媽媽要找回自己應有的生活圈子,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應減少對孩子的關注;其次,媽媽要對孩子學會說“不”,要讓孩子知道並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使她們學會接受拒絕,增強自我約束能力;最後,媽媽甚至可以“製造”一點挫折,讓孩子學會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學會在挫折面前保持樂觀,泰然處之。

3.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期也是“蛋殼時期”的過渡期。
對於一個處於“過渡期”的孩子來說,心理上出現動盪是必經階段,這個時候孩子開始為自己的權利較勁,與父母關係變得疏遠,這其實都是孩子長大的表現,家長不必太焦急。首先,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成長必然要經歷一個“蛋殼時期”,但我們也要明白,生雞蛋的蛋殼一碰就碎,但只要經過蒸煮,殼就會變硬,和蛋白凝固在一起;其次,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要弱化父母角色,退回到朋友角色,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最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經歷“蛋殼心理”的時候,要學會等待,給孩子一個機會,不急不躁,才能陪伴孩子平穩地走向成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