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5日星期六

高溫天氣要“主動”出汗




不要“吝嗇”你的汗:
南方水深,北方火熱。身上黏糊糊的汗更叫人不爽。為了阻止“它”,不少人習慣“孵空調”,從開車到進入辦公室,再從辦公室開車回到家,涼爽的空調環境如影隨形,逐漸形成“空調依賴”,整個夏天身上幾乎不會有一點冒汗機會。而一些需要外出的時尚男女,為防止腋下的汗水把衣服弄濕,便長時間、大面積塗用止汗露等產品,減少出汗。
專家指出,汗腺是人體的“天然空調器”,出汗不僅能調節體溫,而且能滋潤皮膚,排出部分代謝廢物,若刻意控制出汗,就等於阻礙了一條重要的排毒管道,加重肝腎排毒的負擔。夏天,汗出不來,熱散發不出去,極易發生中暑。
運動專家還建議,夏天多“動汗”。這在國外也早已得到共識,出汗療法能有效提高精神健康。甚至有研究表明,人體對熱的耐受能力強弱與體內細胞中熱應激蛋白的多少有關。經常堅持運動的人,體內熱應激蛋白合成顯著增多,對熱的耐受力增強,可抵擋高溫熱浪的侵襲。
識汗
小汗腺 負責人體出汗
汗腺分小汗腺和大汗腺。汗,是人體小汗腺分泌的液狀分泌物,其中也含有一定的固化物質,包括一定濃度的氯化鈉,它就是讓汗鹹鹹的原因所在。缺乏氯化鈉,可能形成低鈉血症、低氯血症以及低鈉低氯血症,人會感到疲乏無力、睏乏胸悶或嗜睡。所以平衡出汗的量很重要。
對於普通人而言,如何平衡出汗並不必擔憂,放心交給小汗腺去完成就可以。人體上分佈着200萬-500萬條小汗腺,但分佈得並不均勻,手腳掌部位數量比較多。
小汗腺肩負着機體散發熱量的重任。當外界氣溫上升到一定溫度時,汗腺這一“天然空調器”便開始啟動,通過出汗帶出大量的熱能,調節體溫。
小汗腺還可以排出廢物、氨基酸以及含氮代謝后的產物,從而減輕肝腎排“垃圾”的負擔。“過去對於腎功能不全者的療法之一就是發汗療法。”
小汗腺還可以調節皮表脂質膜,這層膜對身體有一定的滋潤和保護作用,如果它受到破壞,皮膚就可能受到細菌和真菌的感染。



大汗腺 散發氣味吸引異性,現已退化
相對陌生的大汗腺究竟起何作用呢?其實,對人類而言,在不斷進化中,它是已退化的物體,其生理作用微乎其微。不過,對於其他哺乳類動物而言,大汗腺可是相當厲害,它作為性器官發出氣味吸引異性的本領依然還在發揮作用。
這就難怪它的分佈位置有局限性,主要集中於外陰、腋下、肛周和乳頭乳暈等位置。人到青春期以後才開始少量分泌,還包括部分礦物質、有臭(念xiù)物質等。到老年以後分泌很少。其中,狐臭就是大汗腺有臭物質的產物。狐臭有一定的遺傳性,有的人是因為大汗腺發達,量多,分泌得多,而有的大汗腺並不發達,但分泌功能旺盛。尤其在夏天腺體功能較強時,或吃辛辣刺激的菜后更明顯。所以狐臭者盡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汗情
少汗族 出汗少/常止汗易“加速衰老”
專家指出,止汗劑對於普通人群而言,只適合特殊場合偶爾使用。相比中老年人,年輕人腋下的“汗情”會更嚴重,這和年輕時汗腺發達,代謝能力強有關,所以從正常生理角度,應讓它及時排出。
進一步而言,如果長期使用止汗劑,不僅無法保持人體的恆溫,有毒的代謝廢物無法從汗里排出,還會對肝腎造成很大的負擔。因為人體每天代謝大量垃圾,主要通過呼吸、肝腎和汗腺排出。其中呼吸排出量相對固定,肝腎的排出量彈性比較大,耐受力強,但長期高負荷運轉,仍會不堪重負。
此外,長期使用止汗產品,對高溫的耐受力會降低。體內環境本身對於外界的變化有一個適應度,但長期止汗,其耐受力有所下降。中暑本身便說明其機體適應能力開始下降,所以,同樣是高溫下沒有撐傘,有的人沒有問題,有的人卻會中暑。
從人體自身變化而言,女性在中學時期正處於生長鼎盛期,止汗不會出現明顯問題,到28歲以後,身體本身開始走下坡路。尤其到32歲以後,可能有明顯體現,多數表現為內臟功能下降、消耗能力下降、代謝紊亂,比如排尿次數增多或不暢,腰發酸、皮膚髮暗,沒有光澤等。所以影響不是單一的變化,而是身體綜合能力下降的體現,尤其是隨着中年以後適應能力更明顯下降,甚至生理周期也可能出現變化,有的女性42歲以後更明顯,比如表現為更年期提前。



多汗族 不動都出汗是“氣虛”表現
出汗多了同樣讓人煩惱,夏天對陳先生來說,着實難熬,和朋友一起爬山,才爬到1/3,朋友們都還精力充沛,他的衣服都已濕透,渾身疲乏。不僅是運動,吃飯也常揮汗如雨,空調溫度開到很低還覺得不解熱,汗依然不聽話地往外冒,乾脆將毛巾一直搭在脖子上,隨時聽候吩咐。
專家解釋說人喝水以後的確較容易出汗。但有的人比如上面提到的陳先生,在正常情況下,如吃飯喝水,或是上幾層樓,大多數人都不會感到大汗淋漓,他卻已是汗流浹背,這就有可能是“自汗”。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這是氣虛的表現,其中胖人以虛症體制較多見。“自汗”的人群,往往汗“固不住”,特別是胃氣虛者,更易汗外泄。還會表現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中醫認為,對於氣虛者的人來說,一方面要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提高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則注意要調節飲食,多吃健脾食物,如山藥、大棗、蓮子等。


來源: 天下養生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