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胃痛的發生,重在日常保健。當胃部不適時,首先應該從病因入手﹕不讓身體過度勞累,注意腹部的保暖,合理飲食,還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等。
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是治療胃痛的重要穴位。
例如一個人如果因暴飲暴食而落下胃痛的病根,經常脘腑脹痛,同時出現大便干結。往往有很多人會不太放在心上,以為就是腸胃著涼,吃些西藥就好了。但是幾年過去了,無論他如何注意保護脾胃,胃痛的毛病還是會時常找上他。這種情況往往是胃扭轉造成的胃脘痛。胃扭轉是胃部的一種器質性病變。人的胃弔在腹內,由食管下端、幽門部和几條韌帶固定著,正常情況下位置是不會改變的,但如果受到一些不良刺激,韌帶發生鬆弛等改變使胃固定狀態不良,就會發生胃扭轉。我想大家都見過懸索橋,例如著名的美國金門大橋就是懸索橋,香港的青馬大橋的整個大橋也是由很多鋼索固定著,穩穩當當地弔在海面上。如果鋼索斷裂或者松弛,橋身固定狀態不良,大橋就會發生傾斜。胃扭轉就如同此況差不多。在用生物活流電的治理時一般會選擇內關、中脘、足三里、公孫等几處穴位,連續做1個多月的生物活流電的治療,胃痛的症狀就消失,胃的位置也會恢復正常。
胃痛也叫胃脘痛,是常見疾病,中醫認為胃脘痛是由胃氣失和、胃絡不通、胃失濡養經絡所過,主治所在引起的,飲食不節、勞累、受風寒、情志不暢等因素均可誘發和加重病情。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調養脾胃的大穴,也是人體的重要強壯穴,凡是肚腹部位的問題都可以用足三里這個穴位治療。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夠調動胃經的元氣,六腑的健康問題首選它們對應的募穴治療,胃是六腑之一,所以養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內關是人體上的重要穴位,公孫在足內側緣。內關和公孫都是八脈交會穴,八脈交會穴有8個,4個在上肢,4個在下肢。中醫常把上肢上的一個八脈交會穴和下肢上的一個八脈交會穴相配,組成4對,每一對都有獨特的治病功能。內關和公孫就是專治心、胸、胃病的一對。日常保養胃部,可以常按這4個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胃痛嚴重的時候,用生物電分別對這几個穴位用力按揉,衕時緩慢地進行腹式呼吸,連續按揉3~5分鐘便能止痛。
有些人脾胃虛寒,胃腸功能不好,常常犯病。有好辦法,既省事又有效。你可以取艾葉30克,干姜、蓽撥各15克,山萘、細辛、甘松、肉桂、元胡、吳茱萸、白芷各10克,大茴香6克,放在一塊研成細末,用柔軟的棉布做成直徑15釐米左右的肚兜,將藥末放進去縫好,貼著中脘或者疼痛部位固定,日夜佩戴,2天換一次藥,既能防病,又能治病。
順便提一下,上述4個穴位,對治療嘔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嘔吐也是日常多發病,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外感寒邪、暈車暈船等都會導致嘔吐。用生物活流電會有不錯的效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