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敏在研究過程中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什麼人們打盹時,常常做的是“點頭運動”,而並非“抬頭運動”?此後,他便在解剖實驗室裡用標本進行模擬頸椎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人體頭顱的重心點在椎骨的前方,若非有頭顱後側肌肉群的牽拉,頭肯定就要往前下垂,人類將永遠抬不起頭。頸椎周圍的這40餘條肌肉正是為頭顱的前後、左右旋轉起到了主導、輔助和協調的作用。
房敏介紹,寶寶剛出生時,脊椎呈C型,之後才會慢慢變直。一般在寶寶三個月大時就可以抬頭仰脖子,這其實就是頸後的伸肌在發生作用。“伸肌舒張的時候才能低頭;收縮的時候才能抬頭,因為一系列抬頭的動作,脊椎的上S段就出現了。”此時,頭顱被左右一組肌肉“橡皮筋”拉住,在活絡轉動的同時,既滿足了生理功能又保護了脊柱。“當我們的頭頸正常放鬆直立時,頸後的伸肌仍然在'默默無聞'地工作,輕輕地使勁,否則頭就得向前低下去。因此,人這一生,在嬰儿期學會抬頭的那一刻起,頸後的伸肌就一直在用勁。”
起初,當人們感覺頸部疲勞的時候,稍加休息,酸痛情況就可以得到緩解,因為這時的“橡皮筋”還處在鬆弛有度的階段。但是,倘若哪天過度使用了“橡皮筋”,一不小心把橡皮筋繃得過“緊”,就會使頸椎受到一些慢性損傷,發生退行性改變,久而久之,“橡皮筋”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彈性。
“頸椎是由七塊椎骨搭起的一個整體,而長長短短、不同方向的肌肉保持了頸椎的動態平衡。頸椎病往往是因為人們對於頸部肌肉維護、保養不當,從而產生勞損,導致頸椎退變的加重。”房敏說道。
這樣一來,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就清楚了。房敏確定,原來頸椎病不是“骨”出問題,而是“筋”出問題,這裡的“筋”包括肌肉、韌帶、腱膜等。頸部經筋病變是頸椎病發病的關鍵致病因素之一。房敏從生物力學角度揭示了推拿治療頸椎病經筋作用機制,從而提出“筋骨失衡,以筋為先”是脊柱病中醫學病因基礎,建立了“先治筋、後調骨”的脊柱病預防與治療思想。
近年來,年輕人的坐姿隨意,長期處於工作緊張狀態,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得頸部長期處於一種高壓狀態,頸椎病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年輕人,尤其是伏案工作的辦公室一族身上。房敏教授指出,人的盆骨就像一艘船,當中的脊柱就像桅杆,兩旁的肩胛骨就是船帆,而拉緊帆的纜繩就是脊柱旁邊的這些肌肉群。為了避免纜繩過早發生勞損,提高纜繩的平衡性、協調性,房教授建議,除了醫院的正規化治療,市民在家不妨每天做做“2分鐘點頭操”,讓緊張的肌肉得到很好的放鬆。

長期伏案,頸椎病趨於年輕化
“很多人都認為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房敏教授表示,近年來,頸椎病在年輕人群中的發病率明顯增加, 其中從事文字工作的患病者比較多,如辦公室人員、白領職員、記者、打字員等長期用電腦的人員。
房敏教授介紹,上世紀80、90年代以前以腰椎毛病居多,因為那時的人們主要從事背、搬、駝、挑等重體力勞動而傷及腰椎;但到80年代後半期開始出現了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在腰椎發病沒有得到降低、治療方法沒有出現根本性改變的時候,隨著腦力勞動上班族的數量急劇增加,頸椎病發病開始抬頭。
“隨著年齡增長,退變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階段。現在的小年輕坐的時間越來越長,動的時間越來越少,特別是白領有車族,上班坐辦公室,下班坐車,走路的時間少之又少。加上精神壓力大、工作緊張、長期伏案,有的在電腦前一坐幾個小時,導致頸肩肌過度疲勞。而一旦出現頸椎酸痛的症狀,他們往往認為回去休息兩天就好了,殊不知這些要不了命的問題卻會影響人的情緒、工作效率和精神狀態。”房敏教授說。
他表示,讓緊繃著的肌肉放鬆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否則頸脖的肌肉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容易出現僵硬、疲勞。頸椎的肌肉群就像“橡皮筋”,如果時時刻刻繃著,總有一天會有失去彈力,頸椎就會發生退變。如果能經常鬆鬆緊緊,就能永葆“彈性”。
房敏介紹,寶寶剛出生時,脊椎呈C型,之後才會慢慢變直。一般在寶寶三個月大時就可以抬頭仰脖子,這其實就是頸後的伸肌在發生作用。“伸肌舒張的時候才能低頭;收縮的時候才能抬頭,因為一系列抬頭的動作,脊椎的上S段就出現了。”此時,頭顱被左右一組肌肉“橡皮筋”拉住,在活絡轉動的同時,既滿足了生理功能又保護了脊柱。“當我們的頭頸正常放鬆直立時,頸後的伸肌仍然在'默默無聞'地工作,輕輕地使勁,否則頭就得向前低下去。因此,人這一生,在嬰儿期學會抬頭的那一刻起,頸後的伸肌就一直在用勁。”
起初,當人們感覺頸部疲勞的時候,稍加休息,酸痛情況就可以得到緩解,因為這時的“橡皮筋”還處在鬆弛有度的階段。但是,倘若哪天過度使用了“橡皮筋”,一不小心把橡皮筋繃得過“緊”,就會使頸椎受到一些慢性損傷,發生退行性改變,久而久之,“橡皮筋”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彈性。
“頸椎是由七塊椎骨搭起的一個整體,而長長短短、不同方向的肌肉保持了頸椎的動態平衡。頸椎病往往是因為人們對於頸部肌肉維護、保養不當,從而產生勞損,導致頸椎退變的加重。”房敏說道。
這樣一來,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就清楚了。房敏確定,原來頸椎病不是“骨”出問題,而是“筋”出問題,這裡的“筋”包括肌肉、韌帶、腱膜等。頸部經筋病變是頸椎病發病的關鍵致病因素之一。房敏從生物力學角度揭示了推拿治療頸椎病經筋作用機制,從而提出“筋骨失衡,以筋為先”是脊柱病中醫學病因基礎,建立了“先治筋、後調骨”的脊柱病預防與治療思想。
近年來,年輕人的坐姿隨意,長期處於工作緊張狀態,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得頸部長期處於一種高壓狀態,頸椎病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年輕人,尤其是伏案工作的辦公室一族身上。房敏教授指出,人的盆骨就像一艘船,當中的脊柱就像桅杆,兩旁的肩胛骨就是船帆,而拉緊帆的纜繩就是脊柱旁邊的這些肌肉群。為了避免纜繩過早發生勞損,提高纜繩的平衡性、協調性,房教授建議,除了醫院的正規化治療,市民在家不妨每天做做“2分鐘點頭操”,讓緊張的肌肉得到很好的放鬆。

長期伏案,頸椎病趨於年輕化
“很多人都認為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房敏教授表示,近年來,頸椎病在年輕人群中的發病率明顯增加, 其中從事文字工作的患病者比較多,如辦公室人員、白領職員、記者、打字員等長期用電腦的人員。
房敏教授介紹,上世紀80、90年代以前以腰椎毛病居多,因為那時的人們主要從事背、搬、駝、挑等重體力勞動而傷及腰椎;但到80年代後半期開始出現了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在腰椎發病沒有得到降低、治療方法沒有出現根本性改變的時候,隨著腦力勞動上班族的數量急劇增加,頸椎病發病開始抬頭。
“隨著年齡增長,退變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階段。現在的小年輕坐的時間越來越長,動的時間越來越少,特別是白領有車族,上班坐辦公室,下班坐車,走路的時間少之又少。加上精神壓力大、工作緊張、長期伏案,有的在電腦前一坐幾個小時,導致頸肩肌過度疲勞。而一旦出現頸椎酸痛的症狀,他們往往認為回去休息兩天就好了,殊不知這些要不了命的問題卻會影響人的情緒、工作效率和精神狀態。”房敏教授說。
他表示,讓緊繃著的肌肉放鬆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否則頸脖的肌肉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容易出現僵硬、疲勞。頸椎的肌肉群就像“橡皮筋”,如果時時刻刻繃著,總有一天會有失去彈力,頸椎就會發生退變。如果能經常鬆鬆緊緊,就能永葆“彈性”。
來源﹕新聞晚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