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愛的孩子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樂。如果寶寶連親愛的父母也不知道關愛,對父母任何付出都不知回報的話,將來的人生將會孤獨而寂寞。儘早糾正寶寶的壞習慣,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現在的寶寶多為獨生子女,家長們很容易溺愛,對其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認為毫無保留地付出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長期以往,寶寶就會認為家長的付出和對自己的千依百順是應該的,不但不知道感謝,反而在稍微不如意時就大吵大鬧,更有甚者撕扯家長的頭髮和身體。這種極度不亮的破壞性行為不但讓父母傷心,還會讓給孩子心理的正常發育蒙上陰影,埋下驕橫跋扈、自私自利的種子。在後悔莫及之前,家長們必須統一戰線,痛下決心徹底改變寶寶的不良行為習慣,構建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那麼孩子就會漸漸習慣父母的包辦代替,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難再感謝父母對他們所做的一切了。
第二,不要讓孩子吃“獨食”。
從小讓孩子吃“獨食”,會讓他覺得他吃好東西、擁有好東西是理所應當的,如果孩子習慣了被給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難在以後的生活中考慮別人的感受。一個不懂得關愛別人、關愛父母的人將來很難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第三,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不要讓孩子擁有的東西來得太容易。
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應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則堅決拒絕,並且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合理,給孩子一些經受挫折的機會。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給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給他月亮,應該讓孩子自己去爭取自己需要的東西。當孩子通過一些努力獲得所需的時候,他才會知道在父母的愛和保護下是幸福的。同時,父母也不要預先對孩子承諾太多。有些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總想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生活中面面俱到,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這一切來得都很容易,甚至認為他本來就應該擁有,於是也不懂得珍惜。
以上這位媽媽可能是在兒童期形成了焦慮-矛盾型不安全依戀模式,根源可能來自於她母親對她的教養方式,另外,依戀模式具有代際傳遞性,她早年和母親形成的依戀模式又影響到了她現在對孩子的方式。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具有不安全依戀模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比擁有安全依戀模式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難適應,更缺乏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在面對壓力時更缺乏韌性。這顯然是有害的。即使問題沒有這麼嚴重,孩子只是僅僅形成了一種對母親的身體依戀習慣,這樣的習慣也會導致他長大後,經歷比普通人更艱難的與母親的身體和心理的分離過程。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以上這位媽媽有必要儘快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要讓這種改變能夠實現,關鍵是建立一種新的依戀模式。
首先,認清自己依戀孩子的根源,其實是因為母親對和兒子的情感關係缺乏內在的、穩定的安全感,一旦分離,就會產生焦慮,所以需要通過身體接觸來克服這種焦慮。如果這位媽媽能夠發現,即使沒有和孩子待在一起,兒子也同樣會愛你,她內心的焦慮就會減輕。可以嘗試和孩子短暫的分離,比如出差、將孩子送去父母家,然後在兒子回來的時候問他,是不是想媽媽,如果一次次得到情感的確認,她就會慢慢相信,無論和孩子相處的方式怎樣,他們之間都是相愛的母子。這樣的情感認定會有助於這位媽媽建立起安全的依戀模式。其次,採取適度轉移的策略,減少對孩子的關注,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而將情感的關注點放到夫妻關繫上。當年這位媽媽可以成功地將對母親的依戀轉換成對丈夫的依戀,那麼,現在,也一定可以做到這一點。她可以對丈夫坦承自己的問題,表明自己希望從他那兒獲得支援和激勵。當她從丈夫那兒感受到更多的愛與溫暖,你對他的依戀就會增加,對孩子的依戀也會相對減輕。
第三,建立自信。只有一個強大的自我,才能建立起對生活的安全感,而自信是可以不依賴他人獨立的前提。重要的是建立對於情感的自信,可以通過和丈夫、兒子更多的情感溝通,在溝通中確認自己被愛的價值,發現自己在他們心目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從而提升自信。
第四,給自己一段改變適應期。當這位媽媽開始嘗試和孩子分離,比如,讓他獨自睡覺時,你的焦慮可能會很嚴重,但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這種焦慮,以免孩子可能跟著你一起焦慮。你可以告訴自己,這是一個過程,克服這種焦慮,也是我對孩子的愛。這樣的信念可以幫助自己完成自我的改變。
一種健康的、安全的依戀模式的建立,也是一種新的情感關係的建立,當這位媽媽從內心深處真正完成了與孩子的分離,不僅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自我,也會發現她和孩子、和丈夫的情感紐帶更為牢固,更讓自己覺得踏實和溫暖。
來源:家庭醫生線上
來源:家庭醫生線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