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日星期日

血虛發熱 中醫認宜補不宜瀉


日前來了一位初診的男病患,主訴全身皮膚癢,尤其是下肢,抹了很多藥膏都沒有改善。我看了一下他的皮膚,都被他抓紅,可見奇癢無比。
觀察他的膚質呈現乾燥龜裂現象,他表示抹了乳液,但效果不彰,他也不記得出現這樣的癥狀有多久。替他把脈診斷,發現他的脈象細數,詢問其他癥狀,他告知:“頭暈、頭痛、胸悶、心悸、口渴、失眠等情形都會出現。”
再問他:“是否會口渴、身體燥熱?”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常在傍晚和晚上都會覺得口渴,一直想喝水,且身體都熱熱的,且晚上時,皮膚特別癢。進一步詢問“頭暈、頭痛、胸悶、心悸是否在傍晚以後出現?皮膚癢是不是晚上比較多?”他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我反問他:“目前夏天白天氣溫約3334度,傍晚溫度約2829度,為何白天不會出現口渴和燥熱,反而在晚上發生?不覺得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嗎?”患者也很困惑,我告訴他,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血虛發熱”。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氣和血的平衡。血虛到一定程度,造成了氣血之間,陰陽相互維繫的關係平衡被打破,造成的血不載氣,陽氣浮越於體表,形成“發熱”現象。但是這種發熱並非是我們常說的火氣大,它是因為虛所造成的火氣,稱為“虛火”。
虛火”不可以用一般清熱降火氣的中藥來處理而是應該用滋補法去達到氣血的平衡,因為是“血虛”,所以應該要補血,使氣血平衡,進而達到降火氣的目的。處方以四物湯補陰血為主,酌加降虛火的知母和黃柏為輔,病患再次回診時,擾人的皮膚癢改善許多,相關癥狀也減輕許多。
大概持續以知母黃柏四物湯治療了23回后,在一次閑聊中,病患表示,吃了幾回中藥后,以前都會掉發,現在似乎也改善許多。
中醫有一個理論是“發為血之餘”,古人認為,頭髮的營養來源於“血”,故年少血氣充盛時,頭髮茂密色黑而有光澤;年老肝血不足、腎氣虛,頭髮變為蒼白,易於脫落。患者因為血虛而易掉發,以補血方式而減輕掉發。


來源: 福滿堂中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