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張靜脈夜間出血最危險
下肢靜脈曲張是由於先天性、負重或妊娠等原因造成靜脈壓力升高,致使下肢靜脈瓣膜鬆弛,靜脈血液倒流,久而久之,靜脈瓣膜被破壞,逐漸出現青筋隆起,俗稱浮腳筋。
靜脈曲張早期除了外觀上的青筋突出外,一般沒有症狀。但是隨著病情的進展(一般要經過數年至十年不等),其危害漸漸顯現,常見的問題有水腫、皮膚色素沉著、出血、潰瘍、靜脈血栓形成等。由於靜脈出現返流,患者常呈現晨輕晚重的患肢水腫;長期的靜脈高壓導緻小腿部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紅細胞滲出後破裂,鐵紅素在皮下沉積,使得皮膚變黑,從點狀到片狀發展。
曲張靜脈所經過區域的皮膚由於營養不足,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導致曲張靜脈破裂從而引起大出血。由於出血時往往不伴疼痛等其他症狀,病人常常無法察覺,如果發生在夜間睡覺時,將會導致十分嚴重的後果。
超聲可檢出潛在栓子
部分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可以在曲張的淺靜脈內形成血栓,表現為局部紅、腫、痛,硬塊形成,疼痛影響行走。如果不及時治療,血栓有可能向上或通過交通靜脈蔓延到深靜脈,造成深靜脈血栓,有並發肺栓塞的風險。
肺動脈或其分支被栓子堵塞後,通過機械性堵塞和神經體液因素的作用,可以導致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升高,通氣血流比例失調,進而引起右心功能不全和體循環血壓減低、淤血、嚴重的低氧血症等一系列改變。患者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胸痛、咯血、暈厥等症狀,嚴重者可發生肺梗死、肺萎陷,甚至發生猝死。

據臨床統計,肺栓塞的栓子約70%來源於下肢靜脈,所以,又有靜脈曲張“病在腿,險在肺”一說。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正確地看待靜脈曲張與肺栓塞的關係。靜脈曲張可能引發肺栓塞,但並不是所有的靜脈曲張患者都會發生肺栓塞。當靜脈曲張病情進展,伴發淺靜脈內血栓形成時,則可向上通過大隱靜脈根部蔓延至股靜脈,或者通過交通支蔓延至其他深靜脈,進而導致血栓脫落,形成肺栓塞。因此,明確診斷很重要。目前超聲技術已普及,檢出率高,經濟代價相對較低,如病友出現靜脈曲張臨床症狀,不妨先做一下患肢靜脈超聲檢查。
儘早手術防患於未然
靜脈曲張一旦判斷有可能發展,就可以考慮早期微創手術。早期手術,一是可以即日手術;二是術後恢復快、痛苦少;三是改善深靜脈功能明顯,減少復發率。然而多數患者不重視治療,來門診就診時病情已發展到中後期,一旦病情進展到水腫、色素沉著、淤積性皮炎或潰瘍時,手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合併血栓形成,我們建議無論是深靜脈還是淺靜脈,都應早期行抗凝溶栓及手術治療,且不適合按摩下肢或做“蹲下-起立”等瞬間改變下肢血管內壓的運動,以免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危及生命。
來源:揚子晚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提出您的意見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