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學方面在評價某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時,對胃、肝、腎等內臟的安全性總是特別重視。服用藥物後胃腸如有不良反應通常有自覺症狀,而對肝、腎的毒副作用則不易被察覺,有時需要通過實驗檢查才能得出結論。實際上,由口服藥物造成的肝臟損並不罕見。對於自我藥療的患者來說,選擇安全性相對更高的非處方藥(OTC),並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服用,是減少發生藥物性肝損傷的有效手段。
降脂藥吃出肝損傷老張是一名退休工人,退休後運動少了,身體發福了,腰圍也增大了好幾圈。既往體健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查體時被診斷為高脂血症。老張自己到藥店買了辛伐他汀,吃了一個多月後老伴說他的眼睛和臉色有點發黃,他也注意到自己小便顏色發黃,還以為是最近上火的緣故。老兩口急忙上醫院檢查,大夫詢問了老張的病史和近期用藥後,告訴他這是服用降脂藥物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傷。
專家分析: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降脂藥物有3類:他汀類、貝特類及煙酸類。其中煙酸類藥物對肝功能的影響比較小,他汀類及貝特類降血脂藥,對肝功能會有一定影響,在使用前需要先查肝功能,再考慮能否服用。該藥的主要副作用是造成肝腎功能損害及骨骼肌損傷,多表現為轉氨酶及肌酶升高。在服用降脂藥之前,一定要明確肝功能是否正常;而正在服用降脂藥物的患者,也要定期檢查肝功能,如發現異常要停止服用,並立即向醫生諮詢。
中藥傷肝別忽視
湖南的王阿姨患有多年的風濕性關節炎,一到冬天就發作。前一陣子,聽朋友說附近某村有個有名的“老中醫”,在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方面效果很不錯。她慕名而去,看完病後拿了幾副中藥。王阿姨回家吃了幾天,發現風濕症狀未見好轉,反而感覺渾身乏力,右上腹疼痛不適,還有噁心、厭食的症狀。到醫院一檢查,原來是吃中藥引起的肝損傷,醫生讓她立即停藥。經過一段時間的住院治療,王阿姨情況好轉後出院。專家分析:
王阿姨因為對中藥不了解,加上沒有正規醫院的醫師指導用藥,最後引起肝損傷後才到醫院接受治療,多虧就診及時,才沒有釀成大禍。很多人認為中藥非常安全,“中藥沒有副作用”的說法早已深入人心,其實,中藥和西藥一樣也有毒副作用,也可以引起肝、腎損傷。患者需要改變這一習慣性思維,以避免發生類似王阿姨這樣服用中藥引起的肝損傷。
減肥藥帶來的黃疸年輕白領小葉面容姣好,身材勻稱。身高170釐米,體重61公斤,她嫌自己太胖,想減肥。前段時間網購了一種減肥藥,試吃1個月之後,體重的確有所下降,但出現了噁心、厭食、倦怠等現象,她認為是服用減肥藥後的正常反應。直到連同事都問她是不是生病了,整個一“黃人”。去醫院一查,被診斷為藥物性肝損傷。
專家分析:
很多減肥產品實際上不是藥品,其產品批准文號為保健產品,且減肥產品引起的肝損傷也有報道。許多減肥藥都含有干擾脂肪代謝的藥物成分,而說明書解釋往往比較簡單;一些減肥藥本身或其代謝產物可直接對肝有毒性作用,造成藥物性肝損害,濫服濫用會出現肝區不適、腹脹、轉氨酶增高、黃疸等症狀。小葉若繼續服用減肥藥,不及時治療,症狀會持續加劇,甚至有可能發展成急性肝功能衰竭。如果是單純性肥胖,減肥時應首選運動與飲食相結合的方式,不要亂服減肥藥品。
特別提醒,經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的“藥準字”減肥藥,幾乎絕跡,所以我們吃藥減肥要慎之又慎!由於該類產品市場良莠不齊,在我國基本作為非處方藥進行管理,患者可自行購藥,如果一定要用的話,建議廣大消費者仔細閱讀說明書後使用。
解熱鎮痛藥勿過量
很多減肥產品實際上不是藥品,其產品批准文號為保健產品,且減肥產品引起的肝損傷也有報道。許多減肥藥都含有干擾脂肪代謝的藥物成分,而說明書解釋往往比較簡單;一些減肥藥本身或其代謝產物可直接對肝有毒性作用,造成藥物性肝損害,濫服濫用會出現肝區不適、腹脹、轉氨酶增高、黃疸等症狀。小葉若繼續服用減肥藥,不及時治療,症狀會持續加劇,甚至有可能發展成急性肝功能衰竭。如果是單純性肥胖,減肥時應首選運動與飲食相結合的方式,不要亂服減肥藥品。
特別提醒,經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的“藥準字”減肥藥,幾乎絕跡,所以我們吃藥減肥要慎之又慎!由於該類產品市場良莠不齊,在我國基本作為非處方藥進行管理,患者可自行購藥,如果一定要用的話,建議廣大消費者仔細閱讀說明書後使用。
解熱鎮痛藥勿過量
一項在美國多家醫院進行的研究顯示,在調查期間記錄的662個急性肝損傷病例中,有42%都與撲熱息痛有關,其中,有將近一半都是由不小心用藥過量導致的。
專家分析:
解熱鎮痛藥是老百姓經常使用的一類藥物,感冒、頭痛、發燒、關節痛時能夠有效緩解症狀,起到立桿見影的效果。這類藥物也是引起肝損傷的常見藥物,在非處方藥中比較常見,在藥店就能買到,很多人因此容易忽視過量服用造成的危害。其實,患者不能因為是OTC就放鬆警惕,也不建議久用。因為特殊原因需要長期應用時,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檢測肝功變化。
肝損傷自覺症狀有哪些?
藥物性肝損傷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損傷在症狀上沒有區別,輕者可以不出現任何症狀,只有通過肝功能檢測才能發現。較重者可以表現乏力、食欲下降、噁心、嘔吐、尿黃、皮膚、鞏膜發黃、肝區不適等症狀。少數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現肝衰竭,表現高度乏力、重度黃疸、出血傾向、甚至出現肝昏迷及生命危險。因此長期服藥的人群,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便及時發現藥物性肝損傷,及早進行治療。如果所服用的藥物在說明書中有明確提示可能有肝損傷,在用藥的過程中應進行肝功能的監測。
哪些藥物會引起肝損傷?
西藥:
抗生素類藥物:抗結核藥物利福平、異煙肼等;大環內酯類藥,如四環素、紅黴素、螺旋黴素等。
鎮靜藥物:苯巴比妥等。
抗甲亢藥物:他巴唑、甲亢平等。
心血管藥物:異搏定、安搏律定等。
西藥:
抗生素類藥物:抗結核藥物利福平、異煙肼等;大環內酯類藥,如四環素、紅黴素、螺旋黴素等。
解熱鎮痛藥物:如保泰松、對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
抗精神病藥物:如氯丙嗪、安定、奮乃靜等。
抗抑鬱藥物:阿米替林。
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鎮靜藥物:苯巴比妥等。
抗甲亢藥物:他巴唑、甲亢平等。
抗腫瘤藥物:絲裂黴素、更生黴素等。
降糖藥物:格列本、阿卡波糖等。
降脂藥物:辛伐他汀等。心血管藥物:異搏定、安搏律定等。
中藥:
大黃、鼠李糖、番瀉葉、芫花、萱草根、丁香、天花粉、蒼耳子、相思子、野百合、天花粉、艾葉、川楝子等。
合理用藥,避免肝損傷
以上藥物本身就有一定的肝毒性,所以在應用過程中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監測肝功能。有些藥物具有蓄積作用,長期服用就可能出現慢性肝損傷症狀。很多血壓、血糖、血脂“三高”人群需要長期用藥,久而久之就可能引起肝損傷,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需要進行用藥調整。比如降糖藥引起的肝損傷,無法避免用藥的時候,我們可以考慮將口服降糖藥改為注射胰島素治療。部分骨關節疾病的患者和腫瘤患者,不管是中藥治療還是西藥治療,在用藥一段時間後有可能出現肝損傷。
此外,一些藥物引起的肝損傷是一過性的,可逆的,即停藥後就可緩解,比如解熱鎮痛藥引起的肝損傷。醫生在處方時會考慮到藥物毒副作用,權衡利弊後再使用,因此,也不必過於擔憂。避免肝損傷,專家建議用藥前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或者認真聽取醫生的建議。如果被診斷為藥物性肝炎,應注意臥床休息、清淡飲食、避免飲酒、避免勞累、不要過於擔心,多數患者經過及時診治,很快就能恢復健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提出您的意見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