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律失常是一種極其危險的疾病,很容易給生命造成威脅,需要儘早做好防護。中醫就醫知識提醒:防治心律失常就用8個方法!
1、定期檢查身體:
定期復查心電圖,電解質、肝功、甲功等,因為抗心律失常藥可影響電解質及臟器功能。用藥後應定期復診,觀察用藥效果和調整劑量。
2、自我監測:
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時,病人自己最能發現問題。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狀,若能及時發現、及時採取措施,可減少甚至避免再發。心房纖顫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徵象或稱前驅症狀,如心悸感,摸脈有“缺脈”增多,此時及早休息並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3、找出病因:
吸煙、酗酒、過勞、緊張、激動、暴飲暴食,消化不良,感冒發燒,攝入鹽過多,血鉀、血鎂低等。病人可結合以往發病的實際情況,總結經驗,避免可能的誘因,比單純用藥更簡便、安全、有效。
4、生活規律:
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保證睡眠。因為失眠可誘發心律失常。運動要適量,量力而行,不勉強運動或過量運動,不做劇烈及競賽性活動,可做氣功、打太極拳。洗澡水不要太熱,洗澡時間不宜過長。養成按時排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飲食要定時定量。節制性生活,不飲濃茶不吸煙。避免著涼,預防感冒。因為體溫每升高1攝氏度,心率每分鐘會增加8—10次,很可能誘發心律失常,因此要預防感冒、發燒。
5、合理用藥:
心律失常治療中強調用藥個體化,而有些病人往往願意接收病友的建議而自行改藥、改量。這樣做是危險的。病人必須按醫生要求服藥,並注意觀察用藥後的反應。有些抗心律失常藥有時能導致心律失常,所以,應儘量少用藥,做到合理配伍。
針對心律失常這個難題,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專家們從上世紀80代初就已著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研製出了抗心律失常的中藥新藥——穩心顆粒。步長制藥的穩心顆粒由黨參、黃精、三七、琥珀、甘松等中藥組成,具有益氣養陰、定悸復脈、活血化淤的作用,能治療氣陰兩虛兼心脈淤阻所致的心悸不寧、氣短乏力、頭暈、胸悶胸痛。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早搏、房顫、竇性心動過速等心律失常。
6、有效自救:
心慌發作時,患者要先坐下,數數自己的脈搏,如果心率超過100次/分鐘,可用手指在頸動脈搏動最明顯處(頸動脈竇)向後按壓(每次不超過5秒鐘);如無效,隔幾秒鐘,再按壓(但不宜在左、右頸動脈雙側同時按壓);或閉眼,用中指從眼眶上緣滑向眼球,適度壓迫眼球,每次10—20秒,以刺激迷走神經。如果不能緩解,要儘快就醫。
7、穩定情緒:
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精神放鬆,不過度緊張。精神因素中,尤其緊張的情緒易誘發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避免過喜、過悲、過怒,不計較小事,遇事自己能寬慰自己,不看緊張刺激的電視,球賽等。
8、家中急救:
如果是年輕人且病情較輕者偶爾出現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不必處理,可注意休息,思想放鬆,並繼續觀察即可。病情較重時,特別是突然出現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動過速,快速心房纖顫,明顯心悸、脈快、恐慌,可根據以往經驗口服常規藥,並注意休息、鎮靜,和聯繫專科醫院治療。
當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如心室纖顫,病人突然意識喪失,脈搏摸不到,血壓測不到時,必須先開放氣道,解開衣領頭向後傾,拳擊心前區2—3次,觀察心跳是否恢復,若未恢復可行胸外心臟按壓,同時行人工呼吸,心臟按壓與口對口呼吸以30:2的比例進行,心臟按壓的次數以100次/分左右為宜。同時設法呼叫醫生聯繫急救車,在急救車和醫生未到之前,一定要連續地進行心肺復蘇,並注意觀察心跳恢復情況。千萬不可驚慌失措地等待,而延誤了時間,失去搶救時機。
可見,以上這些方法對心律失常疾病的防治很有效果,就醫知識:防治心律失常就用8個方法,儘早防治。
來源﹕健康頻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提出您的意見與看法